【简介】

釉,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而成。釉果则是配制瓷釉的主要原料,通过对类似瓷石的一种天然矿物原料的碾碎、淘洗、沉淀、凝固而成。瑶里农户利用当地盛产的矿石手工制作釉果,历史悠久,遍布高岭、绕南、白石塔、长明等村落。

历史渊源

瑶里手工制作瓷用釉果历史悠久,伴随着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全过程。史书称“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新平即浮梁的古称。在浮梁境内,现存五代、宋、元以降的古瓷石矿坑、古窑址为数众多。这说明,古时浮梁农户就已经开始采挖瓷石,碾成瓷土和釉果,或自制瓷器,或供给制瓷工匠,早已成为他们在农作之余的一项重要生产活动。

清代蓝浦所著《景德镇陶录》称:“釉土出新正都,最上者为长岭,为义坑。长岭作青黄釉,义坑作浇白釉。”“新正都”即现在的浮梁瑶里镇。在瑶里镇白石塔村留存的始于宋代开采的釉矿石遗址、长明村留存的始于明代开采的露天瓷土矿遗址,均对瑶里制作釉果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时至今日,在瑶里镇虽然已建有“陶源矿业公司”利用机械工具开采釉矿,仍有不少农户利用矿业公司提供的釉矿石,使用水碓手工生产釉果。村前溪畔,水车悠然自转,碓声昼夜不息,一块块洁白的釉果排列在果架上,保留着古意浓郁的风貌。


上一篇:【民间文学】景德镇民间故事-瓷窑的传说(景德镇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景德镇传统水碓制作技艺(景德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