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亦称“谷龙”,是古来鄱阳湖地区农民庆祝丰收、祈求国泰民安的民间传统活动,其源于隋唐,盛于明清,主要流传于湖口县流泗镇、张青乡、大垅乡等地。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

 其以稻草为主要编制原料,辅以竹木、铁丝,采用编、插、嵌等十多种工艺,用一根根稻草编制出龙的头、角、身、爪、尾。其中龙身一般9至15节,可长达21节,编制一条长28米、直径0.38米的草龙,要用8万余根稻草,约需300个工时,各部分有严格的用草数量,如龙头7600余根。据流泗镇已故老艺人周云开20世纪80年代初回忆,他叔父周雍发于清末光绪24年在本村一次庙会时编扎了一条谷龙,是有史记载的第一代传人,第二代周云开,第三代喻方泽,第四代喻远莉。草龙编扎经济效益不高,学者日少,传承困难。

 草龙在当地被认为群龙之首,是真龙、老龙,一般在春节和庙会等节日期间游舞,并走在纸龙、布龙等之前,有时还配以花、蝴蝶等灯彩。草龙表演以成年男子较为常见,表演时统一着装、走“之”字,大多由锣鼓伴奏,舞者做咬尾、滚龙等动作,其他灯彩则于龙身边穿花、逗龙等,表演完送龙上天,即点火焚烧。儿童表演与成人基本相同,但一般男童持龙、女童持灯。表演时持龙头者还会唱张彩,内容除介绍龙的出身外,还有祝福和歌颂语,旧时张彩:“一条黄龙下天庭,(众和:好哇!)……保护老人多福寿(众和:好哇!)”草龙融合民间编扎与舞蹈,既有工艺观赏价值,也有独特表演与文化价值。


上一篇:【传统戏剧】永修丫丫戏(九江市)

下一篇:【传统美术】瑞昌竹编(九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