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永修丫丫戏(九江市)
2020-09-25 15:01
【简介】
流传于永修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小戏。因旦行角色男扮女妆,头上扎着两个丫丫发髻,口中唱着“丫丫”的衬词与土语,遂以“丫丫戏”的名称在民间传开。其剧目、音乐和演出形式一直保持着说唱向戏曲衍变的原始面貌。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
永修丫丫戏最初产生于商埠古镇吴城镇。早期的民间艺人三五成群,常在街坊店铺为商人们娱乐座唱,没有管弦伴奏,只以锣鼓助节,短小精悍,名为板凳曲,所唱曲目皆为民歌小调,花鼓采茶,有戏有曲,时称“板凳戏”。大约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脱离板凳,搬上舞台,化妆演唱。但剧目、音乐、表演仍然保持着坐唱时期的原始面貌。至今角色行当尚无定名,小生称上首,老生称白须,大花叫大王,小丑叫小子,正旦称小姐,花旦叫丫鬟。丫丫戏大小剧目40余出,有《界石钟》《七层楼》《黄婆井》《红莲宝》《三亩地》《拾棉花》《打底劝夫》等。丫丫戏唱腔音乐以锣鼓助节,人声干唱。演唱时,锣鼓插入唱腔中,几乎是一句唱腔一阵锣鼓,轻重缓急,花样繁多。唱词常杂谚语衬字,地方色彩极浓。丫丫戏表演身段极其简单,生行挥袖,旦行摇扇,丑行奔跳,净行跨步。丫丫戏以锣鼓开场,以锣鼓托腔,一句唱腔,一阵锣鼓。据老艺人说,若在唱腔中加入胡琴伴奏,就会翻调,只有锣鼓干唱,才能字正腔圆。“一台锣鼓一台戏”是丫丫戏最显著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