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西河戏(九江市)
2020-09-25 15:01
【简介】
亦称“弹腔大戏”,形成于清咸丰(公元1851—1861年)年间,因产生地星子县地属赣江下游的西河流域而得名,流传于江西北部的星子、德安、九江、都昌、永修等县。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
西河戏传统行当分为十大角: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老、六外、七丑、八贴、九小、十杂。演唱时,生、丑用“本音”,旦、小生用“侧音”(实为每句尾音用小嗓拖腔),净用“边音”。西河戏唱腔以板腔体的西皮、二凡为主,兼以高腔、渔鼓、山歌、民间小调等。此外,偶尔演唱青阳腔剧目,旋律高亢奔放、浑厚质朴。二凡、西皮的板式中【倒板】【八板头】【十八板】【倒须龙】【倒扒桨】【垛子头】等为单句体,【正板】【慢板】【平板】【摇板】等为上下句体。唱词一般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偶尔有长短句。不同词格的同一腔调的板式、旋律、节奏、落音基本相同。西河戏传统剧目多为历史袍带戏,男性角色为其主要人物,所以,末老外净是十行中的顶梁行当。西河戏还保留了青阳腔登场报台的习俗,每本演出,必先“报台”,交代故事背景,介绍剧情内容在部分剧目中也唱青阳腔曲调,如《观龙桥》一剧。西河戏文武场由细筒琴、大筒琴、月琴、哗筒、竹笛、大筛锣、钹、小锣、抛锣、雀钹、班鼓、板构成。其中细筒琴为主胡,其形状及音色均类似京胡;大筒琴为配胡,类似一般二胡;哗筒即大唢呐。弦乐器的调高一般不固定,视演员嗓音条件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