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匾额习俗(赣南客家匾额习俗)

  【类别】:民俗

  【公布时间】:2014(第四批)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会昌县

  【保护单位】:会昌县文化馆(会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项目简介】:

赣南客家匾额习俗随中原士族迁徙赣南而逐渐形成,遍布会昌、上犹、于都等赣南各县,其中尤以会昌县的匾额习俗最具代表性。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

赣南世称“客家摇篮”,南迁而来的中原世族大姓选择聚族而居,为团结宗亲、适应环境、抵御外侮,每个村落建造了规模不同的姓氏宗祠、族祠,并悬挂堂匾、功德匾、寿匾等匾额。经过历代官方与民间乡绅的共同努力,匾额习俗遂成为具有治理和教化功能的载体。赣南客家挂匾仪式包括资格规定、申请、定匾、游匾、祭匾、揭匾、挂匾、办酒席等一套程序,其中资格规定指各姓氏祠堂严格规定了哪些人有资格在祠堂内挂匾,申请要注明用途、类型等,定匾即当事人定制匾额,游匾则于挂匾头一天由当事人抬匾游村,祭匾则在祠堂内杀猪祭匾,揭匾由本宗族德高望重的长者实施,挂匾又称“钉匾”即把匾额悬挂在祠堂的椽子上,办酒席则于当天中午由立匾人家邀集亲朋欢聚。

赣南客家匾额主要有堂匾、功德匾、寿匾三大类,堂匾一般体型较大,以长方形居多,字体亦较粗,匾饰相对简单,主要突出“某某堂”的标识功能。功德匾和寿匾的大小一般相同,基本为长方形,主要讲究书法、图案、印、雕、色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近年来,会昌县十分重视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的传承与发展,兴建了“百匾堂”,展出赣南客家有代表性的民间匾额130多方。匾额习俗体现了赣南客家敦宗睦族、崇文重教的文化特质,对乡村治理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上一篇:【传统技艺】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赣州市)

下一篇:【民俗】石城灯会(赣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