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赣南客家擂茶是赣南客家人的传统饮茶习俗,据说发源于唐宋时期点茶习俗,客家祖先南迁时将其带到了赣南,逐渐形成特色茶饮,即今天的擂茶,主要流传于赣南的全南、赣县、兴国、于都等县,其中尤以全南县的客家擂茶最具代表性。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赣南客家擂茶制作以妇女见长,基本原料有茶叶、糯米、芝麻、黄豆、花生、盐、茶油及各种青草药。主要器具包括擂钵、擂棍、捞子,擂钵多为陶制品,口径一般约50厘米;擂棍常用山楂木或油茶树干加工制作而成,长度一般为50厘米;捞子用于捞渣,一般用竹蔑编织而成。制作时,先将所配置好的材料,按比例放置于擂钵内,用擂杵沿钵内壁顺沟纹走向频频舂捣、旋转磨成茶泥。喝擂茶时,将擂好的茶泥放在擂钵里或大盆中,用滚烫的开水冲泡,再倒入少许高山茶油,并用擂杵搅拌稍许。

 赣南客家擂茶甘润芳香、色如琥珀、清爽可口,并具有健康养生作用,其富含茶碱,消食健胃;擂茶能驱寒、驱湿、消毒,可增强身体免疫力;富含各种维生素、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叶绿素、胡萝卜素等,可均衡营养。其可根据不同的香料、草药等配制不同风味、不同功效的擂茶,如春夏湿热,可采用嫩的鱼腥草、艾叶、薄荷叶;秋日风燥,可选用金盏菊花或白菊花、金银花;冬令寒冷,可用桂皮、胡椒、肉桂子等。客家人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歌“走东家、串西家、喝擂茶、笑哈哈,来来往往结亲家”,围坐擂茶还能起到敦亲睦邻的作用。


上一篇:【传统音乐】大余吉村年歌(赣州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赣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