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辽南高跷鼓(鞍山市)
2020-09-23 14:45
【项目简介】
辽南高跷是高跷的一种,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当时,冀、鲁、豫连遭大旱,大批灾民涌入辽南,促使辽南庙会越发兴盛。庙会期间,人们娱乐的方式之一就是踩高跷。上世纪初,辽南高跷达到鼎盛,传播到东北各地,还派生出的“海城高跷”、“盖州高跷”和“营口高跷”等分支。辽南高跷以双人对舞为主,表演内容主要分为“大场、清场、小戏”三部分。
所谓大场,通俗点说,就是先圈一个表演场地,头跷(武丑打扮,是全队的指挥)拿着马鞭,带领全队围着场边跑边亮相,并做“盖跷”(空中碰响木跷)等高难动作,其他演员在队形变换中扭逗一番。
清场,则是表演的主要部分,多为表现爱情生活,其间,“头跷”献技时,要表演牵马、掸水、刷毛等备马过程,以及骑在马上飞奔的各种动态。若是渔翁打扮的“老生”上场,所展现的一个“绝活”,就是吹一口气,把下巴上长长的白胡须吹起来,直吹到它和嘴巴呈一条直线,行话叫“嘘口功”……清场演毕,是后大场,类似“谢幕”,所有演员上场,场面欢快热烈。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后,辽南高跷“走上”舞台,演员们脱去了高跷,于是,舞台上的“辽南高跷”逐渐演变成东北大秧歌。像许多艺术表演形式一样,辽南高跷在表演时,也需要伴奏,这种伴奏由“唢呐、大鼓、大钹、小镲”共同组成。演奏中,不同的乐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比如,大钹,因声音嘹亮可以起烘托作用,“欢快火爆”的大鼓则起着指挥作用。久而久之,在整个演奏中随时起着指挥作用的大鼓自成一体,从而形成了辽南高跷鼓。
据了解,在全国数十种鼓艺中,辽南高跷鼓是“音阶”最多和最强的鼓种,只有在1秒中打出10下,才会音阶饱满,顿挫有力,板眼分明。
目前,辽南高跷鼓已发展出6套12路打鼓方式,有起鼓(热身备敲)、行鼓(走场溜鼓)、冷鼓(老旦用鼓)、火爆头鼓(老生用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