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五龙下海”又名“五股龙”,是流传于江西省遂川县珠田乡、泉江镇、禾源乡、巾石乡等乡村民间的一种民间灯彩舞蹈。

明孝宗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1505年间),有邹氏族人由南康县邹家地移居遐富境村,将该舞蹈传入,并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并向周边扩散流传,至今已500余年。

该灯彩集“二龙戏珠”“单龙舞”“香火龙”等灯彩之精华,灯节之多,气势之磅礴,表演内容之丰富、气氛之喜庆热烈、乡土气息之浓郁,地方特色之鲜明,堪称首屈一指。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昂扬奋发、不惧艰险、勇于拼搏、敢于胜利,以及勤劳、淳朴、善良等优良品质,以及齐万众一心、精诚团结的协作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等。数百年来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相传,“五龙下海”是根据“太子斩蛇寻亲”神话故事编创而成。灯队由红、黄、绿、紫、白、五条巨龙(又代表阻拦太子寻亲之路的五条巨蛇)、一只象征太子的红鲤鱼,以及各色棋牌灯、拜年灯、四季花灯等组成。加上伴奏乐队人员,全部表演人员多达70余人。

“五龙下海”有简单的故事情节。通过紧密相衔、变化多端的“五龙分水”“二龙戏珠”“高车滴水”“麻雀钻秆笼”等十二个主要花节套路,再现了当年太子只身寻亲,勇斩五蛇的壮烈情景。

“五龙下海”常用的特色舞步有“碎步”“矮子步”“骑马步”等。所用曲牌及鼓点有《打八仙》《含金珠》《正月里》、大摆队》《长槌》《急急风》《桃三槌》等。乐队一般由两支唢呐、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镲、梆子等组成。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婉转悠扬,流畅连贯,喜庆热烈。一个花节套路使用一个曲牌或锣鼓点,音乐与舞蹈之间严丝合缝,配合默契。

“五龙下海”形式独特,灯彩制作精美,表演引人入胜,自古享有较高声誉,在省内外有关汇演竞赛中多次获奖。


上一篇:【传统舞蹈】吉安东园龙(吉安市)

下一篇:【传统舞蹈】泰和虾蚣灯(吉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