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宜春采茶戏(宜春市)
2020-09-18 10:57
【简介】
宜春采茶戏起源于民间灯歌,是在早期的宜春民间灯歌和傩舞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明清时期本地的瑞河戏、锣鼓戏等剧种的有益成分演绎而成的一种传统表演艺术,以其“语言通俗生动、行腔淳婉清越、气韵刚柔交错、表演质朴优雅”的艺术特色而成为江西几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历史渊源
宜春市自古就是歌舞、戏剧之乡。先人为了祀奉天地鬼神,祈求平安富足,长期在这块生衍不息的土地上“娄页戎鼓蚀”“舆服昼游”,表演高跷抡叉、跳丸弄剑、龙鬼大厉等百戏之艺。汉武帝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长沙定王第八子建成侯刘拾于县城东金沙刘家曾建有“金沙台”一座,专供宴集歌舞之所。明初木偶戏盛传于宜春,因木偶艺人所唱声腔和剧目大都来自弋阳腔,故称“阳戏”。与这一时期相继兴起的戏剧还在瑞河戏、锣鼓戏等地方剧种。清代《熊太守诗赋稿》有诗云:“绛云春半酒旗风,尽醉流觞看赛洪……”。据戏曲普查得知,乾隆年间有个“洪福班”,是有名的瑞河戏班,该班有80多人。演出剧目有“四游”“四传”,表演以跷工、武打、吞刀、吐火、打布、打蛋、滚钉板等。其精彩表演,扬名于赣江两岸。诗中所述“赛洪”,即有超过“洪福班”之意。
嘉庆(1796—1820)年间宜春锣鼓戏兴起。当时有首《锦江新竹枝词》描写了锣鼓三脚班的兴旺景象:“市上新来三脚班,家家唱到即予缓。彩灯童戏才搬罢,又抱竽笙出近关”。宜春锣鼓戏剧目十分丰富,有《二度梅》《碧玉簪》《绵羊记》《马前覆水》《芦林会》《彩楼记》《珍珠塔》《秦雪梅吊孝》《四美图》《五美图》《六美图》《九美图》《十美图》《蔡鸣凤辞店》《白扇记》《喻家戏》等。唱腔也很丰富,有板腔体本调和民歌小曲等,这些艺术素材全部为宜春采茶戏所吸收。
宜春在清代的演出场所随着戏曲的蓬勃发展而增多。据戏曲普查,全县共有古戏台194座,按习俗,正月要唱新年戏,二月唱花朝戏、娘娘戏,三月唱财神戏,四月唱青苗戏,五月唱端节戏,六月唱荒戏,七、八、九、十月唱庙会戏,十一月唱娱乐戏,十二月唱封箱戏。几乎月月都有戏演,足见当时戏剧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