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铜鼓客家山歌(抚州市)
2020-09-17 16:33
【简介】
铜鼓县位于湘赣边界,修河上游,据境内程子源、黄家岭等处西周遗址出土文物表明,3000年前已有人类居住。汉属豫章郡等县地。明万历五年(1577年)设铜鼓营。清末置铜鼓厅。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建县。自清康熙年间(1662—1672年)由闽、粤、赣南流入批客民人至铜鼓以后,铜鼓便有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铜鼓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境内民歌有民间小调、号子、山歌、灯歌、风俗歌等数种。以“山歌”“小调”为主。《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宜春地区分卷》《铜鼓县志》《铜鼓县文化艺术志》等史料都有关于铜鼓客家山歌的记载。
铜鼓客家山歌和小调是客家人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的真实反映,主要应用于田间劳作、上山砍柴、谈情说爱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音乐上保留着较为纯正的客家语言本色,具有浓厚的“古朴性”。在艺术上、内容上基本保持着较为纯朴、清新的“民间性”。
历史悠久的铜鼓客家山歌和民间小调,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上山有茶农的《打鼓铲山歌》,下河有筏工的《滩歌》,妇女在家纺线有《车车歌》,孩童游戏有《螃蟹歌》,传授知识、倾吐爱慕、打趣取乐有多种格调的《盘歌》……这种类繁多的民歌,都富有典型性,颇具特色,象一朵朵永不凋谢的山花盛开在祖国民间音乐的百花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