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靖安香花习俗在江西省靖安县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是客家丧葬礼俗程序中的重要部分。香花习俗由当地的香花和尚3-8人完成,融挂、写、唱、念、做、色、舞等表现形式为一体,是集佛教精神、儒家思想、道教神祇以及民间礼俗于一身的信仰形式。

仪式包括布置道场、头坛发奏、召亡超度、功果圆满、送神安龙等四十几道程序,72坛法事。仪式按丧家要求,短则二、三个小时,长则二日三宵,现以一日一宵或一日二宵为多;不论时间长短,挂(释道儒三圣图、佛祖三身像等)、写(向阴府奏请的表章、画符)、唱(用乐器伴奏的唱经)、念(无伴奏的客家话诵经)、做(手印、跪拜等)、色(僧冠、袈裟或道袍)等表现形式是不可少的。作为观赏性、技巧性较强的舞(舞蹈、杂耍等)一般出现三日二宵的仪式中。

香花和尚是经3到5年学艺后,经严格考核,取得法号,可婚配的世俗弟子,他们唱念的经书一些为佛家经书,如《地藏经》《金刚经》《观音普门品经》《梁皇忏》、《药师忏》等,还有一些为民间流传的伪经或彩词,如《拜血盆经》、《拜千佛》、《召亡彩词》等

历史渊源

香花和尚舞是一种佛教法事中的舞蹈。据清同治九年(1870年)《靖安县志》记载,靖安县佛教盛行于唐贞元间。据靖安县1986年的一份资料记载,佛教自西汉末传入中国后,日渐兴盛,特别是唐朝,到庙里烧香拜佛的人越来越多,和尚应接不过来,便把伙夫也拉出来应酬。日后,伙夫把做法事的经卷、程序、动作悄悄地传到了民间,故把寺庙外的和尚称为香(乡)花和尚。他们生活在民间,不受寺庙的约束,不戒荤腥,可以成家生子,既有法号又有俗名。他们念的经书也和寺庙的一样,有大经卷八本,其中地藏经三本,观菩普门经一本,慈悲水忏经三本,药师忏一本。法事共七十二坛,穿插舞蹈表演于其中


上一篇:【传统舞蹈】靖安茶花灯(抚州市)

下一篇:【传统舞蹈】靖安马灯舞(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