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亦称“宜黄班”“大戏”“土戏”“老二黄”等。由明末清初形成的宜黄腔发展而成的,因产生于宜黄而得名。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

 宜黄腔是由西秦腔演变而成的。明末清初,当着西秦腔在南方落脚以后,声腔上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在江西便出现了以唢呐伴奏的二凡和以笛子伴奏的吹腔。进入宜黄后,废唢呐笛子而用胡琴,又将黄梅采茶的【还魂腔】改造为一种【反调】,就形成了以胡琴伴奏的宜黄腔,其基本曲调为【二凡】。宜黄腔音乐包括【二凡】(二黄)【凡字】(反调)【唢呐二凡】(用大唢呐吹奏的二凡)【西皮】【拨子】【吹腔】【浙调】和【南北词】等腔调。宜黄戏演唱特点为旦行用小嗓演唱,小生真假嗓结合,其它行当用大嗓。演唱时讲究吐字清晰、音随字走。传统唱腔中,衬字运用很多,几乎每句均有。行腔中常用倚音、波音和下滑音等润腔手法。语言用的是中州韵,只是丑角多用宜黄方言。宜黄戏的乐队有胡琴、二胡、月琴、三弦,合称“十一根弦”。宜黄戏角色行当在弋阳腔“九角头”基础上增加了末、二旦和四花,发展为“十二行”。宜黄戏脸谱简单粗糙,只用黑、红、白三种对比强烈的颜色。其传统剧目甚为丰富,有从明代西秦腔维承的《清官册》《五雷阵》《四国齐》《闹沙河》等。


上一篇:【传统舞蹈】黎川舞白狮(抚州市)

下一篇:【传统戏剧】广昌孟戏(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