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南丰妆迎(抚州市)
2020-09-16 13:29
【简介】
南丰妆迎活动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风格古朴粗犷。在巡游队列中,一般以神铳和蟒锣开道、凉伞档伞彩旗乐器随后,各类神话剧中妆扮人物的迎盘(轿)紧接,“三仙真君”的神轿坐阵中间,各种民间古乐声、鞭爆声、欢呼声惊天动地,气势浩大。南丰“妆迎”在文献具体记载中有三次,即清咸丰四年(1854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及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南丰“妆迎”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音乐、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最早与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有关。南丰“妆迎”与南丰傩舞的历史及初衷相近,希望通过一定的仪式达到调理四时阴阳,以求寒暑相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国强民富。
南丰妆迎源于对军峰“三仙”的祭祀和谒拜。“翠压五岳”的军峰山一直视为一邑之“镇山祖龙”,成为方术之士潜心修炼的名山,相传晋时王方平、郭族兄弟俩曾以杀猪宰牛谋生,后放下屠刀,弃恶从善而拜人天教主浮邱道长为师,定居军峰山修炼,年深日久,终于丹成道就而成仙,世人称之为三仙真君。
据明《正德建昌府志》和清康熙《南丰县志》等历史文献记载,南丰“妆迎”自北宋宰相曾布(南丰人)奏请皇帝诏封军峰山之神(主要指军峰山顶军山殿的三仙)嘉惠侯开始,军峰山下的南丰境内各都便建成一个个行宫,南丰“妆迎”活动也由此产生。
南丰百姓每隔十年便接驾1次至都(旧时村落)“妆迎”,落脚山下行宫,若遇久旱无雨,还将破例接驾祷雨。
千余年来,这种民间祭祀活动代代相传,并逐渐将民间艺术、民间故事、民间风情、民间道义穿插其中,淡化了迷信色彩,形成一种独具南丰地方特色的民间民俗活动。
从宋时至明朝初期,文献记载,每隔十年便接驾至都巡游,驻驾二都华洛殿(今市山镇翠云村的翠微宫),一年后回军峰山殿,但具体“妆迎”的时间、表现方式和次数没有找到记载。而有记载的历史为清咸丰四年(1854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及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均由县城附近的六都“四甲”牵头组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