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亦称婺源“鬼舞”或“舞鬼”,属赣傩体系中重要分支。源于唐代,盛行于明初。婺源鬼舞傩班全盛时,遍及全县,有“三十六傩班、七十二狮班”之誉。狮班舞狮又跳傩,狮傩同演,又称狮傩班。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

 婺源“山阻而弗车,水激而弗舟”,自古以来交通不便,因此,舞鬼受外界影响极少,在表演艺术上,仍保留着古朴、粗犷、简练、夸张、形象、传神的独特风格。动作多为顺拐、屈滕、下沉、含胸、挺腹,沉而不懈,梗而不僵独具特色。其表演形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婺源舞鬼节目相当丰富,60余个节目,其中既有原始的表现迎神逐驱鬼的《执架》《追王》,又有反映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开天辟地》《太阳射月》《孟姜女送寒衣》《刘海戏金蟾》《丞相操兵》《关公磨刀》,模拟动物习性的《舞仙鹤》《双猴捉虱》,还有一些表现嬉戏玩耍和棍棒对打的《单棒》《双棒》《舞小鬼》及模仿农耕狩猎动作的《耕田》《捉鸟》 等等。 起初婺源鬼舞以明朝的夏布制作的花衣作为服饰,后来受当地徽剧和目连戏的影响,部分改用戏曲的蟒袍。其面具共200多个,樟木雕刻而成,神头鬼面,无一相同。婺源傩舞傩班一般均在春节开始出巡,至清明前结束,各傩班在开展活动的起始和结束时有各自的“开箱”“封箱”等仪式各班代代沿式,而且在“开光”“传艺”时亦有其独特的定规。这些仪式和规矩,代代相袭。


上一篇:【传统戏剧】弋阳腔(上饶市)

下一篇:【传统美术】梁氏绳编(长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