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弋阳腔(上饶市)
2020-09-15 15:19
【简介】
源于南戏,是宋元南戏流传至江西弋阳后,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变而成。至嘉靖(公元1522—1566年)年间已流传至今徽州、南京、北京、湖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等地。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
它“向无曲谱、只沿土俗”“错用乡语、改调歌之”“其节以鼓,其调喧”的艺术特点非常鲜明,因而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先后对14省份的40多个剧种产生了影响。弋阳腔每到一处,便与当地民间音乐、语言相吸纳,从而不断产生出新的地方腔调。明代时,衍变为青阳腔、义乌腔、徽州腔、乐平腔、四平腔等,清代后统称高腔。这个庞大的高腔体系,推动着中国戏曲俗文化的发展历程。弋阳腔的唱腔音乐,属南北声腔曲牌体。据传明代时有400余首,今存218首。弋阳腔从南戏和明传奇中移植了大量剧目,进行新的改造。弋阳腔剧本多以忠孝节义的故事为主,其剧目分为连台大戏、传奇戏、花杂戏。1953年,江西省文化局在南昌创建弋阳腔演员训练班,学制五年,招收小学员32名,从鄱阳、乐平、万年、景德镇选聘十多位弋阳腔著名老艺人担任教师,教习弋阳腔及目连戏。在此过程中录制弋阳腔曲牌225首,其中目连戏曲牌105首。1959年,江西省赣剧团以弋阳腔曲调谱写的《还魂记》,在庐山为中央会议演出,获得毛主席“美秀娇甜”的最高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