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婺源徽剧(上饶市)
2020-09-15 15:19
【简介】
属皖南徽剧的一个支流。嘉庆三年(公元1796年),婺源人曹振镛回乡祭祖带来了皖南徽班华廉班进入婺源。光绪(公元1871—1908年)年间,京外四大徽班陆续在婺源落地生根。以婺源县为中心,流行于赣东北的浮梁、乐平、鄱阳和浙江开化等地。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
婺源徽剧的声腔曾有“先唱老石牌,后唱梆子腔”之说。即是先从安庆传入石牌调,再唱皖南的梆子腔。其后吸收了昆腔、高腔和皮黄戏,又受乐平、德兴饶河班的影响。婺源徽班高腔,弹腔、昆腔并蓄,花雅皆备。其声腔,有大鼓伴奏,人声帮唱的弋阳腔,演出“西游”“目连”大戏。也有小锣,小鼓助节的徽州腔,演唱传统折子戏。昆腔武戏较多,奏以唢呐与笛子,与苏昆迥然相异。拨子高胡托腔,以梆击板,曲调高亢、激越。吹腔以海笛伴奏,曲调婉转优美。西皮板式完整,二簧端庄凝重。四平调常与二簧合用,又称二黄平。梆子腔板胡伴奏,文戏较多。昆弋腔主乐多用曲笛,偶用唢呐。既保留曲牌体制,又形成吹腔雏形,体现了联曲体向板腔体的过渡。花腔小调,兼唱滩簧与南词。徽剧丰富多彩,雅俗共赏,今存传统剧目三百多出,以皮黄、吹拨居多。婺源徽班每到一地演出都要举行请神进场观戏的仪式,且还有“破台”习俗,凡是新台,演出前一天要请道士做法事,气氛严肃、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