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漆器髹饰技艺(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江西省上饶市 国家级)
2020-09-15 15:17
【名称】:漆器髹饰技艺(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类别】:传统技艺
【公布时间】:2011(第三批)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鄱阳县
【保护单位】:鄱阳县文化馆
【项目简介】:
脱胎漆艺系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其漆器以造型新颖、漆面光泽明亮、制作精巧、内壁平滑而著称,与景德镇瓷器、北京景泰蓝并列为“中华三宝”。
鄱阳脱胎漆器起步于先秦,历代传承,到晚清有了重大发展与突破。鄱阳脱胎漆器凝固成形脱胎制模工艺,为脱胎漆器制作工艺开辟了新的途径,为中国脱胎漆器制作开辟了先河。鄱阳脱胎漆器的制成要经过造胎、上漆、加金属金口、彩绘、打磨、退光检验等工序。漆器的胎质主要有木胎、夹绽胎、皮胎、籘胎等多种。一件脱胎漆器的完成,必须经过模胎、割胎、粘胎等工序,对于大型器具来说,尤为复杂。1915年,鄱阳县漆艺师张席珍制作的“黑退光刻漆贴金帽简”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奖。
脱胎漆器与景德镇陶瓷、北京景泰蓝并称“中华三宝”,鄱阳脱胎漆器是经过制漆、制模、脱胎、上漆、装饰、推光等工序加工而成,以工艺精巧、造型新颖、光亮润泽、内壁滑腻而名扬海内外。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据考古挖掘,早在汉代鄱阳人便使用漆器;明朝以后,鄱阳髹漆不仅闻名赣东北地区,而且颇受皖南、鄂东南、浙西等地客商青睐;1915年鄱阳脱胎漆器因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褒奖而名声大振;新中国成立前夕,鄱阳仍有髹漆店15家之多;20世纪60、70年代,先后成立合作社和鄱阳脱胎漆厂,所产脱胎漆器为江西轻工业产品出口大宗,产品达300多种,1980年荣获重庆工艺品评比会优秀制作、设计奖,1995年鄱阳脱胎漆器厂毁于突发火灾;21世纪以来,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当地先后创办多家脱胎漆器公司,恢复漆树林5000亩,漆器制作渐次振兴。
鄱阳脱胎漆器以胎骨分,有木胎、竹胎、皮胎、夹纻胎、藤胎和积竹胎等多种;依制作工艺分,有雕花、镶嵌和贴金等品种。其物化性能好,耐高温、防霉变、耐酸碱、不易碎;所用原料以天然大漆、苎麻布为材料;工艺复杂独特,加工过程要经过制漆、制模、脱胎、上漆、装饰、推光等80多道工序,有隐花亦称“漆下形”、宝砂等多种工艺,特别是凝固成形脱胎制模工艺为鄱阳脱胎漆器制作工艺开辟了新途径。鄱阳脱胎漆器2004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项,产品远销日本、俄罗斯、美国、西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