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广丰道士戏(上饶市)
2020-09-15 15:14
【简介】
广丰道士戏是一种在道场斋醮仪式中表演,融唱、念、做、舞于一体,用以宣传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的传统道教声腔说唱艺术。道教流派众多,主要是北全真,南正一。广丰道教属正一派的支系——散居道。他们半农半道,散居农村,居家行道,又名伙居道。故广丰道士戏又称散居道士戏。
广丰道士戏在少数得到真传的道士努力下,表演技艺长期保留在广丰东阳、少阳、下溪、永丰等十多个乡镇的道士群体中,而表演范围则扩大到广丰周边县市,南昌、景德镇,乃至福建、广东、湖北、上海等省市。
其演唱曲调以乱弹腔为主,辅以昆腔、高腔、西皮等诸多传统曲调形式,又融合了浙江腔、浦江调、婺源调等周边地方戏剧曲调;表演分文场和武场两种,有“翻九楼”、“滚钉板”等高难度杂技;场面盛大,人员众多,剧情跌宕,内容丰富。
道士戏是我国宗教戏曲向世俗戏曲演进发展的原始艺术形态之一。广丰道士戏自1990年代恢复以来,每年演出百余场,深受广丰及赣东北周边县市乃至闽浙皖沪百姓欢迎。它传承有序,是具有典型地域特征、具有宗教色彩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历史渊源
广丰道士戏源自传统的中国道教文化。在道场的法事仪式中逐渐产生了唱念做舞等众多斋醮表演。广丰道士戏自南宋以来即已孕育,源远流长。其曲调音乐,包括人声经韵和乐器曲牌两种,初名《步虚词》、《华夏经》。与民间音乐结合后,至清代已日益多样化、地域化、世俗化。晚晴、民国至今,广丰道士戏的唱,仍然籍用乱弹腔、昆腔、高腔、西皮等传统戏曲音乐和浙江腔、浦江调、婺源调等地方戏剧音乐;其念,亦与传统法事中的吟诵一致;其做,称为科范,称呼和做态也保持原生状态;其舞,仍充满汉唐以来“百戏”杂耍特征。
数百年来,广丰道士戏的曲调,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至今,其唱词、符咒也通过抄本得以代代相传。如今,在丧葬、寿诞、庙会等红白喜事和节庆场景中,广丰道士戏的表演频繁出现,成为人们的心理寄托和生活惯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