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清乾隆年间“花部乱弹”勃兴,许多外来声腔如:秦腔、石牌腔、梆子腔、宜黄腔、楚腔等进入江西赣东北地区相互交流,又与弋阳腔、昆曲、浙调、浦江调、上江调相融,于是形成了一个雅俗共赏诸腔并存的戏曲剧种—信河乱弹腔。

信河乱弹腔剧目繁多,故事通俗,贴近大众,常演剧目100余本。

清末民初,信河乱弹腔班社林立,仅玉山、广丰、上饶、贵溪数县,即有七十九个之多。这时信河乱弹腔已达高潮,外省观众称它为江西大戏。

历史渊源

清乾隆年间,赣东北地区的饶河、信河流域流传着高腔,又名弋阳腔,秦腔,石牌腔,楚腔等等。

秦腔,发脉于陕西,《广阳杂记》说:“秦优新声,其声甚散而哀。”和以笛子,称秦腔,击梆为节,呼之梆子。

石牌腔,来自安徽。《秦云撷英小谱》云:“弦索流于北部,安微人歌为枞阳腔(今名石牌腔,俗名吹腔);陕西人歌之为秦腔。”石牌与秦腔同出一源,统名乱弹。“乱弹谁道不邀名,石牌串法杂秦声。”

楚腔,起源于湖北之襄阳,初名“襄阳腔”,流入汉口称“陕西皮”,汉剧正名为“西皮”,清道光间传入赣东北。

宜黄腔形成了广信府的邻区宜黄县,清乾隆时,又称“胡琴腔”,专以胡琴为节秦,即今信河乱弹腔中之二黄腔。

乾、道年间又有昆腔进入赣东北。道光三年《玉山县志》载:“操三弦琴,弄笙笛,以擅板羯鼓为之节,所尚昆音也。”

以上声腔,长期交流,在赣东北地区互融互存,渐而组成高、昆、乱三合班,因形成于信河两岸,故称信河乱弹班。


上一篇:【传统音乐】姚金娜民歌(上饶市)

下一篇:【民俗】婺源乡村文化(上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