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亦称“打春锣”。流传于萍乡市及周边地区,运用萍乡方言说唱的一种艺术形式。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

 萍乡春锣发祥于民间土牛迎春的活动之中,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都有春官“报春”“说春”“演春”的记载。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江西《上高县志》载:“立春前一日,妆点社火,扮春官,塑春牛,并太岁神,命春官引社火遍游街巷,以兆丰年。”传统的萍乡春锣,一人表演,演唱者身披一黄色绸缎或布袋,将一面直径约15公分的小鼓系在左腹部,鼓边挂一同样大小的小铜锣,左手持鼓签,右手持锣槌,敲打曲首和过门的间奏音乐。萍乡春锣的唱词以赞语为主,故而称为“见赞”,还有轶闻故事、历史传说、生产生活知识、教化的内容。现编现唱、随机应变,表现出艺人敏捷的思维和超群的口才。萍乡春锣语言风趣幽默、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演唱常用夸张手法。唱词句数不拘,两句一韵,有时四句、八句一韵,换韵灵活多样,多为七字句。有时为了增加节奏的变化,借用戏曲“垛板”的演唱方法。萍乡春锣演唱曲目以短篇为主,偶尔有中长篇。现存的传统春锣唱段150余篇,代表作有《大春头》《小春头》《十支梅花》《三教九流》《许真君斩孽龙》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萍乡春锣也与时俱进,创演了一批赞颂新社会、赞颂新人新事的现代春锣作品。


上一篇:【传统美术】萍乡湘东傩面具(萍乡市)

下一篇:【民俗】玉山横街茅楂会(上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