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湘东区地处赣西边陲,文化底蕴深厚,有“傩文化之乡”“花锣鼓之乡”和“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的美誉。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历史渊源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湘东皮影于清代同治年间从湖南省攸县高枧乡传入,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据《丁氏族谱》记载及相关调查,东桥镇界头村人丁富如师从湖南攸县高枧乡皮影表演大师张富,学艺后组团游历赣湘两省,自成一家后,又授徒欧阳相澄。

清末1910年,湘东皮影第三代传人丁光仪先拜圆觉大师为师学习皮影戏器乐演奏,1931年又拜师欧阳相澄(1903年生)学习皮影戏的表演,其子丁云秋(1935年生)向其父学习皮影戏的器乐演奏,后因父年迈多病,又向欧阳相澄学习皮影戏表演,并传授三子丁永发(1963年生)皮影戏技艺,丁永发后又师从欧阳相澄弟子皮影戏表演大师王柏华,传承至今。

基本内容

沿袭传统皮影的习惯,湘东皮影戏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每个人物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两根耍杠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主要特征

一是合理的变形。为突破影偶只能在二维空间移动的局限,影偶雕刻艺人合理使用变形艺术,适应观众观影时的视觉体验,使观众产生鲜明的立体感,同时,还能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能够集中反映人物和景物的本质特征,产生强烈的美感和演出效果。

三是巧妙的象征。影偶的象征特点主要通过图案和色调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比如,曹操的造型就是通过色调反映人物的性格。

四是稚朴的装饰。影偶造型吸取了民间刺绣、剪纸等的朴实、稚拙、装饰性强特点,因而布局严谨、线条流畅、色调明快,具有极强的装饰性。

存续状况

文革动乱期间,对古老的传统艺术,特别是戏剧本当作破“四旧”大部分被毁灭,许多剧本、道具都是靠老艺人们东藏西躲才留传至今。目前,老艺人大部分已过世。只有丁永发和其师王柏华带领丁武、丁喆等弟子将皮影戏艰难维持至今,在日常演出的同时,依然不忘传承非遗文化,每年坚持公益演出20余场。


上一篇:【民俗】莲花界市城隍庙会(萍乡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烟火爆竹制作技艺(萍乡烟花制作技艺)(江西省萍乡市 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