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壮族铜鼓习俗(贵港市)
2020-09-09 14:29
【简介】
壮族铜鼓习俗是壮族民众敲击使用铜鼓、收藏铜鼓、铸造铜鼓等一系列与铜鼓崇拜信仰有关的民俗行为。
铜鼓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打击式乐器中的一种,集重器、神器、乐器、礼器等多种文化功能于一身。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创始期约在春秋时代,最初的形态来源于炊具铜釜。当代壮族铜鼓习俗的分布以红水河流域为核心,集中分布在广西河池市东兰县、天峨县、南丹县、巴马县、凤山县、大化县和广西百色市田林县、隆林县、西林县等壮族聚居地区。
壮族民众敲击使用铜鼓的习俗主要发生在春节、三月三歌圩节、蚂节、七月十四、八月十五等重大传统节日和进新房、新婚、祭祖、庆典、重大迎宾活动、工程开工竣工等仪式中。其内容十分丰富,有铸造习俗、使用习俗、歌舞习俗、传承习俗等多种类型;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包括造型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神话传说等艺术内容;主要以建筑活动、婚恋嫁娶、丧葬祭祖、节日庆典等具体文化时空为载体;具有娱神、镇邪、娱人、礼人和象征权力地位、财富等民俗功能。
2006年5月20日,壮族铜鼓习俗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