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二人台(东路二人台)

【类别】:传统戏剧

【公布时间】:2011(第三批)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

【保护单位】:乌兰察布市民族艺术剧院

【项目简介】:

东路二人台是一种集说唱、舞蹈、表演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被世人俗称为“蹦蹦儿”、“玩意儿”等,形成于民国初年,20世纪50年代始称“东路二人台”。流布于内蒙古卓资山以东的乌兰察布市以及与内蒙古毗邻的河北省张北、尚义、康保各县及山西省大同、阳高等地。 
  文、武场,并有“浪派”和“韵派”。其题材多数是反映当地劳动人民生活和爱情的,语言通俗易懂,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有七十多个,代表剧目有《小放牛》、《卖麻糖》、《回关南》、《卖碗》等。 
  20世纪50年代后,东路二人台复苏;60年代,传统戏《走口外》、《买驴》首登自治区舞台;七八十年代,小戏繁荣,成立专业剧团。

东路二人台是一种较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形成和流传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的集宁、兴和、丰镇、商都、锡林郭勒盟部分旗县,以及河北的坝上和张家口,山西的雁北地区。因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以西流行的二人台有区别,又称东路二人台。其以以叙事的形式反映现实,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它源于民歌和民间社火的表演,在吸收民间小曲、社火舞蹈、打坐腔演唱方法的基础上,与地区方言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出风格,并逐步从中发展演变而来。它融当地民俗、民风为一体,承载着地方厚重的文化底蕴,呈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东路二人台的唱腔,主要来源于民歌,是在民歌和社火的基础上,吸收了大秧歌、道情、北路梆子等音乐元素而发展衍变来的。其唱法早先以高打低唱为主,用真声,后来以真假声相结合。在较自由的行腔中大致可分“满、花、闪、捏、口”五种唱法,各有所长,平常混合使用。曲调运用也有一定的提炼,最初的唱腔较为简单,从一曲专用或一曲多用,发展成多曲联用的套曲形式,基本上保留了原民歌乐曲的面貌,曲调变化不大,只有快慢之分,多数曲调至今依然保留着原民歌风格。随着剧目戏剧性的增强,部分唱腔已突破了原来较为规整的民歌体形式,同时也有了简单的板式变化。唱法高低起伏变化小,比较平缓,欢快流畅,定调比西路二人台略高,适合男角演唱,故不用假声。唱词多用比兴手法,极富夸张,衬词叠字使用频繁,唱念简炼生动,诙谐幽默,唱词中主要采用地区方言,语言通俗易懂,特别是大量吸收和运用了当地人们所熟悉的俗语,增加了语言表达的效果。这种方言多入声,质朴而淳厚,词语中多双声叠韵,串话丰富诙谐,凝练质朴,叙事性强。人物刻画形象生动,朴实无华,既有热情大胆,言直豪爽的个性风格,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移调的处理。由于男女发音本质的区别,自然音区有几度的差别,所以男女同一曲时,适应女腔的音域,男腔显得高不成,低不就。反之,女腔也有同样感觉。所以,女是走高腔,男行低腔,形成显明的色彩对比。另外好的男女对唱形式,男角为就乎女角,高音上不去,不得不采用假嗓(小嗓),这也是二人台男唱腔的风格之一,使用假声过多,会造成男女角色形象上的含混不清,在感情上也不那么十分严肃,所以就需要有移调的处理。使其男女腔相近,便于演唱。

曲牌是二人台音乐一个独立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作器乐节目单独演出,也可以配合戏曲烘托气氛作衬曲,还可以作舞蹈伴奏音乐。二人台曲牌有《八板》《喜相逢》《鬼拉腿》《虞美人》《黄莺亮翅》《森吉德玛》等,牌曲是根据剧情需要进行伴奏的,它能增强剧情色彩。有时开演之前或戏演完之后,也可以演奏牌曲,来渲染气氛,增强效果。

东路二人台牌子曲约有80余首,音乐构成来源于传统曲牌、散曲和套曲、爬山调、门楼调。演奏风格热烈火炽,一般采用稍稳急促的快节奏,听起来高亢。它的装饰音较少,元音最多,速度比西路二人台稍快,唱腔的尾音短促,节拍上强弱音变化大,跳跃性强,具有强烈的叙事色彩,极宜于人物与情节的演绎。曲调之外,伴奏格调也自成一体,乐器有笛、四胡、扬琴、四块瓦。后来又增加了板胡、二胡、琵琶、笙、唢呐、三弦、大提琴以及鼓、锣、镲等打击乐。特别是板胡的主奏形态,使音乐高亢、激越、明亮,与方言天成合一,富有韵味。

牌曲来源于各个方面,有的源于民歌,有的源于佛曲,还有的源于吹腔,但它被二人台吸汲融化之后,就成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音乐了。它同样具有唱腔音乐的特点,音域宽广,音程跳动大,装饰音和滑音使用频繁,曲调激扬奔放而又婉转缠绵。有的善于表现热烈欢快之情,有的善于抒发深沉感伤之慨,喜怒哀乐,无不俱在。

牌曲在单独演奏时,曲调变化不大,基本上保持原风貌,只有快慢之分,并无固定板式。

二人台传统乐队由笛、四胡、扬琴(三大件)、四块瓦组成,演奏风格热烈。在表演上具有短小活泼、花样繁多、节奏紧凑、朴实健美等艺术特点,道白多用方言土语和“串串话”、“顺口溜”、“叠字”、“歇后语”,采用“走唱”形式,时说时唱、说唱结合、载歌载舞,表演人数不拘。

二人台表演可分为歌舞和小戏两种形式,舞蹈幅度大、跳跃性强,给人以粗犷憨厚之感。歌舞的表演来自“社火”的高跷,现今不再踩高跷,但仍保留着高跷颠颤步的遗风,穿插过场仍用高跷的剪子股、编蒜瓣以及秧歌的大小八字、大小圆场、二龙出水等套数。所用道具彩扇、霸王鞭、手绢都有一定技巧。彩扇有开扇、摊扇、背扇、摇扇、抖扇和各种花扇。打霸王鞭时,先打地三下谓之“三点头”,然后随节奏分打上中下三路:上打肩背手臂;中打腰围;下打双脚或用脚踢,打法无固定套数,“整学乱使唤”。手绢原为红绸。后改为专用的八角硬手绢,有抛、接、旋转等难度较大的技巧。小戏的表演无程式规范,动作生活化。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乌兰察布市民族艺术剧院获得“东路二人台”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上一篇:【传统戏剧】赤城马栅子戏(张家口市)

下一篇:【传统戏剧】蹦蹦戏(张家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