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据传亳州花鼓戏溯源于清末,又有记载其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花鼓戏的原始形式是当地民间在劳动之余的小型歌舞,劳动人民在农闲季节里借以自娱,在唱这些民间小调时,有时会伴以舞蹈舞姿,后来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民间特色的戏剧形式。

采访中,传承人李景英告诉记者,亳州花鼓戏的舞蹈舞姿都是根据民歌的内容,模仿生产生活中的动作创编而成。后来,在舞蹈上又吸收进来一些民间杂技,在舞蹈中加强了动作性,更加吸引人。同时,民间艺人还编唱了一些有故事情节的小段子,后来渐渐由唱短段到唱长段,从一人单唱到两人表演(一丑一旦都由男子扮演)。此后,又经过花鼓戏艺人的长期实践,在内容上进一步创编出唱本故事,开始演唱连台本戏,参加演出的人员也随之增多,唱腔及表演的艺术水平逐步提高。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亳州花鼓戏的表演形式日臻完美,演出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花鼓戏主要流行于安徽北部和皖豫苏鲁交界地区,大致可以分三路:北路(亳州、商丘、徐州、曹州、砀山、萧县、开封、邳州),中路(宿州、灵璧、泗洪、涡阳、蒙城、阜阳)和南路(蚌埠、淮南、寿县)。


上一篇:【传统戏剧】亳州观堂皮影戏(亳州市)

下一篇:【传统民俗】双沟龙灯会(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