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在皖北一带,流传着一种名为“坠子”的曲艺形式,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又称坠胡),且使用皖北亳州方言演唱,故又称之为“亳州坠子”。亳州坠子从酝酿到形成,一直在民间流传,保持着朴素的乡土风味和浓厚的生活气息。亳州坠子从道情、三弦书、山东大鼓、琴书等曲种中移植、继承了大量的优秀书目,之后又创编、积累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书目,目前保存有长篇、中篇、短篇百余种,其中不乏艺术精品。如今,亳州坠子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传承人李侠

亳州坠子较早属河南坠子派系,因豫东、皖北两地语言较接近,后渐成东路河南坠子派系。亳州坠子从酝酿到形成,一直在民间流传。

据《亳州市志》记载,清至民国时期,亳州城内涡河两岸是曲艺活动中心,共有曲艺棚10余座,演出的有评口(评词)、大鼓、坠子、玉鼓、相声、大小饶、数来宝等。艺人有当地的,也有外地的。新中国成立后,曲艺事业迅速发展。1950年4月,在县文化馆的倡导、组织下,成立了亳县曲艺队,仍在涡河两岸搭棚演出。

20世纪50年代是亳州坠子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受欢迎、有影响的曲艺演员。吕明琴、戚桂芝曾赴朝鲜慰问志愿军演出,很受欢迎。“文化大革命”时期,亳州坠子等曲艺作为“四旧”受到猛烈冲击。

亳州坠子第四代传承人李侠介绍,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表演亳州坠子的著名艺人有张大桂、邢玉霞、杨玉红等人。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女坠子演员戚桂芝,1952年曾赴朝鲜向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慰问演出,以后曾多次在省、地会演时获奖。戚桂芝于1985年加入中国曲艺家协会,代表书目有《训女》《三顾茅庐》等。


上一篇:【民间文学】陈亢的传说(亳州市)

下一篇:【传统舞蹈】十二花挑(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