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据传亳州花鼓戏溯源于清末,又有记载其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花鼓戏的原始形式是当地民间在劳动之余的小型歌舞,劳动人民在农闲季节里借以自娱,在唱这些民间小调时,有时会伴以舞蹈舞姿,后来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民间特色的戏剧形式。

亳州花鼓戏的舞蹈舞姿都是根据民歌的内容,模仿生产生活中的动作创编而成。后来,在舞蹈上又吸收进来一些民间杂技,在舞蹈中加强了动作性,更加吸引人。同时,民间艺人还编唱了一些有故事情节的小段子,后来渐渐由唱短段到唱长段,从一人单唱到两人表演(一丑一旦都由男子扮演)。此后,又经过花鼓戏艺人的长期实践,在内容上进一步创编出唱本故事,开始演唱连台本戏,参加演出的人员也随之增多,唱腔及表演的艺术水平逐步提高。

亳州花鼓戏的行当分工也更趋细致,不但由“三小”发展到生、旦、净、丑,而且“三小”中也有了更细的分工。“小丑又分褶子丑、短身丑、官衣丑、烂布丑、奶生丑;小旦又分正旦、二旦、花旦、闺门旦;小生又分正小生、风流小生、武小生、烂布小生、奶生子等。”李景英说。

如今的亳州花鼓戏,舞台表演较完整保留了传统戏曲“虚拟表演”的原始状态,有着很多表现皖北农村生活的各种场景和表演形式,诸如划船、挑担、砍柴、磨豆腐、摸泥鳅、放风筝、捉蝴蝶等等。后期随着剧目的发展,亳州花鼓戏的表演手段也更加丰富,例如吸收了兄弟剧种里的毯子功和把子功,充实进了武术的表演艺术形式。在唱腔方面,则保留了“歌言情”的原始风貌,并且吸收了众多地方小调、民歌的营养,形成了丰富的唱腔曲调,充分展示了皖北地区的独特抒情方式和浓郁地方特色。


上一篇:【传统技艺】亳州古琴演奏技艺(亳州市)

下一篇:【传统民俗】华佗祭祀大典(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