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流星赶月(滁州市)
2020-08-17 13:23
【项目简介】
流星赶月土生土长,是流行于明光市津里街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初名为打场灯或球子灯,曾易名流星灯,后定名为流星赶月。流星赶表演者手持一长木柄,两端各装一只可转动的空心花球。随后,表演者者足下生风,轻盈而欢快。流星赶月夜间出动时,红灯蜿蜒,势如流火,飞光流萤似繁星闪烁,若配以锣鼓伴奏,更增加热烈欢快的气氛。民间艺人李福如(1923年生)、张尚泉(1925年生)说:“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位于七里湖畔的津里街,每逢正月闹花灯,为使观众秩序良好,组织了专人‘打场'。‘打场’时,数十人手持‘流星球’紧跟舞队之首——‘龙灯’之后,每到一处,各班花灯锣鼓齐鸣,他们就舞动‘流星球’分向四面走去,使观众纷纷后退形成一个圆形场地,供各班花灯出。”这种舞“流星球”的形式深受群众喜爱,有时“打场”前后也偶作零星的舞球表演,后来逐步演变为灯会上的固定节目,称之为打场灯或叫球子灯。津里街民间有灯会组织,专司历年花灯制作、演出安排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