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原平凤秧歌(忻州市)
2020-08-04 11:30
【简介】
凤秧歌又名“过街秧歌”、“份儿秧歌”,是原平市北贾村独有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每逢过年过节或是当地赶庙会时,它便活跃在街头、广场,近年来又搬上了舞台,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凤秧歌的历史十分悠久,从可考的最早民间艺人李正环开始,如今已传到第六代。凤秧歌名称的由来,说法有二,其一是因表演道具而得名,表演时男角头上戴着的甩圈草帽的顶端,缀有一个乒乓球大小的红绒球,颇似凤凰头上的红冠,谓之“凤帽”,故名凤秧歌;其二是传说凤秧歌由安徽凤阳花鼓在三百年前传入崞县,与当地踩圈秧歌相结合,吸取了当地民歌小调,逐渐演变而来。
原平凤秧歌的演出队伍少则十余人,多则几十人,传统表演形式分为踩街、踩圈圈、开轱辘三大部分。过街时以轻盈舒缓的舞蹈见长;踩圈时以热烈欢快的情绪取胜;演唱时有群有双、有说有唱,以唱为主,以舞为伴。在舞蹈表演中,男角头戴附有竹圈的小帽,身背特制小鼓,既要把帽子上富有弹性的竹圈甩出去绕着身体转动,又要把腰间的花鼓敲响,其特点是动作舒缓,刚柔相济,洒脱大方,风趣幽默,引人入胜;女角手打特制小锣,在击锣的过程中头部、两臂、两肩、两胯前后交替摇滚,尤似鲤鱼摆尾。
凤秧歌的传统节目有80余个,绝大部分是反映农村生活和生产习俗的,常伴有“上院”、“踩街”、“撵瘟神”等民俗活动,这对研究原平乃至晋北地区的民俗文化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