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汾阳地秧歌(吕梁市)
2020-08-04 11:29
【简介】
汾阳地秧歌是流传在山西省汾阳、孝义一带的的汉族传统舞蹈,因最初是以民间歌舞形式在平地上进行表演,故称“地秧歌”,人们又称其为“掏场子”,一般分为以舞蹈为主的“武场地秧歌”和以演唱为主的“文场地秧歌”。
汾阳地秧歌的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春节期间,一般到二月初二后结束,多在本村内活动,也有村与村之间相互邀请,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则聚会县城,竞技斗艺,各展风采。演出时,先出场的是武场地秧歌,它早期由十二名舞蹈者组成,分执四副“花棒”、四个“小锣”和四个“腰鼓”,称作“十二角身子”,其中女旦角由男性反串,现在演出队伍多为十二的倍数,如三十六人队,七十二人队,最大者一百零八人队,演出基本程序为告庙祭神、排街、掏场子、过街板,可在固定场地表演,也可以边走边演,其舞蹈形式由武术动作和势法演变而来,套路丰富,变化多端,主要有开场大阵、二龙出水、蛇褪皮、蒜辫子、单勾心、十字花、三十六连勾、两条龙双引等。武场套路走完以后,队伍便围成一圈,开始表演文场地秧歌,由专门的演员演唱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乡土风情曲子,唱毕,再回归原队列形式,整个队伍再向前行进,开始下一轮的演出。
汾阳地秧歌历史久远,表演形式多样,当地人民娱神崇祀的一种民俗活动形式,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是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具体呈现,有着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