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踢鼓秧歌(朔州市)
2020-08-04 11:26
【简介】
踢鼓秧歌是流行于晋北地区的一项深为群众喜爱的民间舞蹈艺术,在朔县、平鲁、山阴、应县、怀仁、神池、丰镇、集宁等县的乡镇最为盛行,当地大秧歌演员均能表演踢鼓秧歌。
踢鼓秧歌最早起源于土著居民祭祀田祖以祈丰年的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以广场、街头小型表演为主的娱乐活动。当地民间艺人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梁山好汉“招安”沦落之后,董平、刘唐、呼延灼等人流落到朔州一代和当地“舞坊”群众共同编排梁山好汉“备马出征”、“刀杀四门”等故事,以纪念先辈的壮举,年复一年,逐渐形成了踢鼓秧歌舞蹈。
踢鼓秧歌常在春节、元宵节、祝寿、拜女婿、应邀还愿等活动中表演,表演场地一般在街头、广场、院落,男角称踢鼓子,女角称拉花。表演形式有大场子、小场子和过街场子三种,表演的人数和节目据形式而定。最初的男角腰间挎鼓(一尺长、六寸粗),边舞边击,后来变化为由专人敲击。化妆开始时只着一些简单纸花、布帕和简单的粗布衣,后逐渐变化为接近戏剧化妆的形式。到现在仍有一些条件差的村寨还是纸花粗布装饰。
踢鼓秧歌有着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当地人民群众主要的娱乐习俗活动,保护、发展踢鼓秧歌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全面发展都将产生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