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平定武迓鼓是流传于平定县东浮化山方圆三十里范围内的一种传统舞蹈艺术,本名“迓鼓”,俗称“压迓鼓”或“压鼓”,产生于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传说赵匡胤被困某城,遂乔作倡优,且歌且舞,混出城外,幸免于难,于是有迓鼓传世。到清代末年,武迓鼓已流传广泛,浮化山周围村庄都组建有迓鼓队,每逢年节或庙会活动,武迓鼓必然作为锣鼓仪仗伴随整个活动始终。

武迓鼓的表演,一般由二十一个男性演员背插单靠旗,胸挽八宝绳花,扮作梁山好汉,各操一件打击乐器,演奏成套各具名目的古典锣鼓曲牌,同时进行各种套路的舞蹈(耍回)和阵法演变,来表现古代行军破阵的场面。武迓鼓的舞蹈步法特点在“踏”,“踏”就是按节拍压步而行,因在直观上给人以“压”的感觉,故得了一个“压鼓”的俗名。平定武迓鼓保存了一整套古典锣鼓曲牌、演阵图案和耍回套路,但剧目只有《朱仝上梁山》、《赵匡胤下河东》、《李自成进京》三种。据文献考,迓鼓在勾栏瓦舍中为杂剧,在市井乡间则变为“元霄迓鼓”、“村里迓鼓”、“河转迓鼓”。迓鼓演员的装扮及表演特征非常类似于宋杂剧“装孤”的表演,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上一篇:【传统技艺】徐公砚制作技艺(临沂市)

下一篇:【传统戏剧】阳泉文迓鼓(阳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