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灵丘罗罗腔(大同市)
2020-08-03 12:25
【简介】
灵丘罗罗腔是全国地方稀有剧种之一,表演时,一人在前台演唱,众人在后台帮腔,和之以“罗罗哟哟”之声,故名“罗罗腔”。它由弋阳腔演变而来,主要流传于山西灵丘及其周边浑源、应县、繁峙和河北阜平等地,清朝乾隆年间较为兴盛,清末至民国时期渐呈衰颓之势。
罗罗腔有南北之分,灵丘罗罗腔属北曲弦索系统,在艺术上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乐队不拖腔伴奏,只在每个乐句尾音部分加入伴奏,过门之后即停,给演员的唱演留下很大发挥余地,能说能唱,节奏可快可慢,音量可大可小。男角在尾句部分用高八度的假嗓耍腔,俗称“背宫音”,反映出其中古老唱腔的痕迹;女角踩“走花梆子”、“踩畦子”等台步,配合身段动作,载歌载舞,生活气息浓郁。文场伴奏乐器通常有:小板胡、笛子、笙、唢呐、三弦等;武场打击乐有:板鼓、战鼓、堂鼓、手板、小镲、小锣、中虎锣等。传统音乐唱腔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哈哈”之说,现存唱腔主要有[数词]、[娃子]、[甩板]、[流水]、[平板]、[垛板]、[散板]、[哭腔]、[山坡羊]、[圪脑儿]等十多种,其中[数词]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唱腔,它说唱性强,有曲艺说唱的味道,代表性剧目有《飞天闸》、《描金柜》、《审土地》、《小二姐做梦》、《锦缎记》、《龙宝寺》、《黑驴告状》、《两狼山》、《杨家将》、《罗通扫北》等四十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