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耍孩儿(大同市)
2020-08-03 12:25
【简介】
耍孩儿又称咳咳腔,是以曲牌名命名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主要流布于雁北及内蒙古东南地区,它的形成时间较早,起源说法众多,尚无定论。
耍孩儿唱腔属曲牌体,又称“平曲子”,分为“本体”、“主插体”、“异体”三种结构类型。演唱时,以主曲为骨架,嵌入“喜钹子”、“苦钹子”、“倒三板”、“半钹子”、“垛钹子”、“梅花钹子”、“串儿”等曲调,组成一整套唱腔,同时又巧妙地吸收梆子戏中[介板]和[滚白]的唱法,使板腔体音乐和曲牌体音乐融为一体,转换自如,不落痕迹。“正曲”(又名平曲子)有八句三段式的严格规范,且要求四、七句倒辙,第五句末一定平声押韵。唱腔特点是:发声使用后嗓子,听起来深厚、质朴;唱词前带衬字咳腔,便于把观众引入自己的音乐感受区域,给词意的表达奠定良好的基础,下句的咳腔则不只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且在抒情上可补上句之不足,唱词处理上常用重叠手法;
传统脚色分红、黑、生、旦、丑五大行;伴奏音乐分文、武场,文场以板胡、笛子为主奏乐器,音调旋律欢快活泼,婉转嘹亮,武场则使用大锣、小锣、鼓、钹等;代表性剧目有《白马关》、《七人贤》、《三孝牌》、《打佛堂》、《对联珠》、《送京娘》、《金木鱼》、《狮子洞》、《花园会》、《二龙山》、《赶脚》等四十多个。保护这一古老剧种对于曲牌剧种起源、发展、流布、生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