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上党梆子(长治市)
2020-08-03 12:23
【简介】
上党梆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古上党郡地区,清道光末年官方称之为“本地土戏”,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时,叫“上党宫调”,当地群众则一直称其为“大戏”,1954年山西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始定名为“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戏、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在晋东南分“上府”(潞府八县)、“州底”(泽州五县)两大流派。“上府梆子”较著名的班社是“乐意班”,后来分为“乐意”、“三义”两个流派;“州底梆子”一直尊“鸣凤”为宗。唱法上,上府戏出口重,落声轻,州底戏以晋城方言为基础。“上府梆子”近代名家有段二淼、平福成、王东则、申灰驴、张桂枝等,“州底梆子”近代名优则数赵清海、郭金顺、申银洞、赵德俊、吴晚芝、郝同生、郝聘芝等。
上党梆子唱腔以板腔体为主,间亦用曲牌体。板式中运用最多的是[大板]和[四六],其它尚有[中四六]、[垛板]等;曲牌体唱腔有[靠山吼]、[一串铃]等。调式为徴调式,除[紧大板]和[介板]外,其它各类板式中的过门,都是宫调式的。武场伴奏乐器有大锣、大鼓,弦乐是巨琴、二把和胡胡。脚色行当主要有生、旦、净、丑四种,亦可细分为生角(也称红生、须生)、老生、小生、正旦、老旦、小旦、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也叫作“丑”)九个行当。
晋城鸣凤班是上党梆子的代表班社,在上党剧坛久负盛名,也是州底派的代表班社。鸣凤班保持自己流派特色的关键,是拥有一批自己的特色剧目,如上党梆子《雁门关》、《乾坤带》、《夺秋魁》、《彩仙桥》、《金玉佩》等,皮簧剧《苦肉计》、《清河桥》、《挂龙灯》等,上党昆曲《长生殿》、《别母乱箭》、《赤壁游》等,上党罗罗戏《打面缸》、《打铁》和上党卷戏《卖荷包》、《窦老争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