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皮影戏的历史悠久,起源于何时,民间众说不一。

有据可考的皮影戏始于唐代中晚期,至宋代与说唱艺术结合,盛行于宫廷市井。清末民初,在全国盛行。其中,东路皮影主要盛行于河北、山东等地。现存于日照市岚山区黄墩镇黑家沟村的皮影是1895年左右皮影艺人夏召瑞的父亲夏良滨从莒南县涝坡乡夏家沟村夏氏传承而来,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皮影艺人基本都是一边务农一边从事皮影。日照现存的皮影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东游记》,另一类是《西游记》。《东游记》即八仙过海的故事,《西游记》即唐僧西天取经降妖伏魔的故事。

皮影的制作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描图样、镂刻、敷彩、熨平、罩漆、缝接等工序。黄墩镇的皮影是选用熟好的驴皮制作的,这种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白中透明。其制作过程需要高超的手工技术,故而传承人非常少,日照仅此一家,属祖传绝技。

皮影的演出方法:用一块方正的细纱布作为演出幕布,纱幕用鱼油打磨,变得挺括透亮,内有灯具照明,将皮影投到幕布上,一人挑着皮影操纵,一人演唱,一人打击锣鼓,二人拉弦。康熙、雍正年间,影人的操纵方法是以八根丝线系之,类似操纵木偶戏。现代操纵影人,各地有各地的拿法,形式不一,方法各异,各有巧招。

由于皮影戏在我国流传的地域广阔,在不同地区的长期演化中,音乐和唱腔风格都吸收了各地地方戏曲、曲艺、民间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形成了异彩纷呈的风格。流传于日照的皮影戏以京胡、二胡为主要乐器,锣鼓、木鱼为打击乐,唱腔韵白基本与京戏相近,又不纯粹是京戏,有京剧里的西皮、二黄、流水,又掺杂日照当地方言,吸收了地方戏柳琴、周姑调的平实委婉,韵白糅和了当地口头语言并上韵,集相声、口技于一身。


上一篇:【传统戏剧】周姑戏(日照市)

下一篇:【传统音乐】 夹仓传统吹打乐 (日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