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乳山杆秤是当地民间传统手工产品,兰家庄则是乳山有记载以来最早从事秤业制作的村庄之一,如今还有一位制秤师傅谭新初。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谭姓祖先从云南迁来兰家庄定居,杆秤技艺传承至谭新初这一代已历经300多年历史。300年间,制秤手艺让谭家代代富庶,制秤手艺也给谭新带来一次次幸运。

1953年,谭新初的父亲在村里挑头组织成立了秤业组,当时村里仅有4人能制秤,到1955年,秤业组发展到15人,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秤业组成员发展到30多人。1961年,24岁的谭新初走进村秤业组成为一名专职制秤手艺人。

机会从来都属于有手艺的人。1973年,当时的乳山县计量所要制作一批中药秤和磅秤,40岁的谭新初因制秤技艺精湛,跳出农门吃上了国家粮,被正式调到乳山县计量所工作,端起了“铁饭碗”。

当时,制秤业鼎盛,村里不少人靠制秤过上了好日子。谭新初的堂兄因制秤精湛成为乳山第一批“万元户”。在计量所工作,远离制秤行业,让喜欢制秤的谭新初“手痒痒”,加之制秤收入高、个人不适应官场等原因,1984年,51岁的谭新初毅然辞职,又开始了长达25年的制秤、售秤手艺人生涯。

谭新初手艺精湛,做秤一人一天能顶四人,别人一天做五六支秤,他一天能做二三十支。他卖秤只赶夏村集,五天一个集,不赶集,就在家里制秤。每逢集日,他便骑上大金鹿自行车带上二三十杆秤到市,不用一上午便销售一空。

即便在传统制秤业衰退的今天,他仍不后悔当年主动丢掉“铁饭碗”的决定。


上一篇:【传统技艺】颐阳补酒制作技艺(威海市)

下一篇:【传统戏剧】夏县蛤蟆嗡(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