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文登喜饼制作工艺(威海市)
2020-07-30 16:42
【项目简介】
文登喜饼制作工艺于 2008 年 12 月 4 日被列入威海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登民间烙喜饼的历史悠久,很难说清始于什么年代,沿袭着古老习俗。农村谁家办喜事,晚上村人必去闹新房,看新娘,尝喜饼。品尝之后,人们往往要对喜饼的味道、质量做一番议论,并通过喜饼做的质量如何对新娘家庭的贫富、新娘手艺的巧拙作一番评价。由于人们非常看重结婚的喜饼,所以在结婚前,女方家往往要请亲戚中或村中的能妇巧手到家里帮助烙喜饼。在文登,喜饼有南北之区别,制作工艺,北面以汪疃镇为代表的喜饼呈方形,以油炸烘烤为主;南面以泽库镇为代表的喜饼呈圆型,以烘烤为主,南北喜饼所用原料基本一样,都是用上好的小麦面粉,俗称头遍面粉。每
5千克面粉加入花生油 1千克、鸡蛋 10个、白糖 500克、食用苏打 7 克等原料,然后将面调匀揉好再发酵,做成直径 8 厘米—10 厘米,厚
2 厘米—3 厘米的圆型或方型喜饼,放在锅中烘烤或油炸制成。 烙制喜饼时,要掌握适当的火候 , 将饼上下两面烤熟上色,然后将饼竖起 ,把外圈烘好。这一习俗世代相传,而今喜饼的制作越来越讲究,配料也越来越丰富。
喜饼,原是女方出嫁放在箱底带到婆家送给新郎的“体己干粮”,俗称“媳妇饼”,是文登民间男女结婚后新郎的专用点心,多为女方制作。这种饼专门为忙碌了一天的小两口儿进入洞房后,深更半夜说悄悄话时充饥而准备的。后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这种饼就烙得多了起来,作为礼品分发给参加婚礼的客人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