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河东说唱道情(运城市)
2020-07-30 11:37
【项目简介】
河东道情,起源于古河东地区,分布于山西晋南一带及黄河两岸。它起源于道教音乐,是道士传播道义的一种吟唱形式,后人称其为“道曲”、“道歌”、“仙乐”。由于在过去是以地摊说唱的形式演唱,故称“河东说唱道情”。
河东说唱道情地摊坐唱表演是从表演的语气、声腔中来区分行当的。它搬上舞台后和其它戏曲形式一样,表演人物分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并根据不同的人物勾画脸谱、包头着装。伴奏乐器分为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两大类。管弦乐器以四胡为主,其次是笛子、三弦、二胡等,定音以笛子为准;打击乐器以渔鼓、简板为主,由一人担任,其次是板、马锣、铙钹、分分、小锣、三才板。
河东说唱道情的词本内容,长篇以二十四孝、修仙学道为主,中短篇主要反映忠义廉耻和民间生活琐事。在说唱时以长篇为主,中、短篇为辅。它的唱词结构形式以七字句为主,六、八、十字句次之;演奏曲牌有“龙虎斗”、“搭秋架”、“愁闺怨”、“满庭芳”、“升三级”、“拐子腿”等;牌子曲(民歌体)有“跌落金钱”、“哭西京”、“两头慢”、“两头紧”、“茉莉花”、“竹节梅”、“桃花帘”、“乐逍遥”、“豆蔻年华”等;主要唱腔曲调有“皂罗袍”、“耍孩”、“紧耍孩”、“撩板”等。
河东说唱道情演出时,常以五至八人为一班(俗称八仙班),多出现于祭祀、庆典等活动。在说唱前,要摆一张八仙桌(俗称方桌),放两把椅子,上首坐的是渔鼓、简板、四弦,其余人皆坐板凳。道情演唱在过去都是用于迎神赛会、祈福还愿、贺寿等习俗活动,在演唱过程中有独特的演唱规约和行话等行业习俗,这成为河东说唱道情区别于其他曲艺形式的主要特征。河东说唱道情曲调优美,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无论在文学方面,还是在音乐艺术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为艺术工作者学习、借鉴的重要艺术形式,同时对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是极其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