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短穗花鼓来源于以演唱为主的民间歌舞——“花鼓”。“花鼓”是一种产生于劳动的歌舞,一般认为兴于田间劳动唱歌以及鼓歌、兴歌、节歌、送歌等风俗。明清以来,“花鼓”歌舞形式在全国各地广泛流行,演出形式也多种多样。陈官短穗花鼓起源于清末民初,其创始人是陈官村民间艺人张延水(约1873~1942)。因他所创制的“花鼓”在鼓槌的尾端系有鼓穗,且能以穗击鼓,故得此名。

短穗花鼓所使用的鼓,型制与一般腰鼓相似,但其与众不同的地方主要有两处:一是鼓槌的制作,二是击鼓的方法。两根鼓槌都是由长约22厘米的圆木棒制成,每根鼓槌的尾端都系一条长约60厘米左右的红色或棕色软线绳短鞭。短鞭分三处结有三组疙瘩:最上面一组由两个小结拧成豆荚状疙瘩,俗称“猫耳朵”;中间一组由五个小结拧成白菜根状疙瘩,俗称“青菜疙瘩”;最下面一组由七个小结拧成核桃状疙瘩,俗称“核桃皮”。短鞭的每组疙瘩上都挂有灯笼丝穗,手持鼓槌甩动鼓穗,就可做出各种灵动飘逸的击鼓动作。短穗花鼓的击鼓方法不是单用鼓槌,而是鼓槌与鼓穗一同挽花击打鼓面,其花样众多,套路复杂,有很强的技巧性。

陈官短穗花鼓的表演套路多达40多种,有的粗犷奔放,有的欢快舒展,极具地域特色。陈官短穗花鼓产生于古齐兵学之乡乐安﹙今广饶﹚,其中部分动作套路都蕴含着兵学之乡的尚武精神,体现着兵学文化的深厚积淀。例如“单劈叉”、“双劈叉”、“张飞騗马”、“黑狗钻裆”、“菊花盖顶”、“苏秦背剑”、“鲤鱼打挺”、“喜鹊登枝”、“神仙绊脚”、“就地十八滚”、“老虎大撅尾”等等。

上一篇:【传统民俗】黄县龙凤花轿婚俗(烟台市)

下一篇:【传统音乐】九龙翻身(东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