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东北二人转

【项目类别】曲艺

【项目地区】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戏曲剧团

【项目级别】国家级

【项目批准时间】2008年《东北二人转》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项目简介】

  二人转是一种用东北方言说唱表演的民间曲艺形式,由东北大秧歌与莲花落融合而成。它形成于清代中期,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广泛流传。
  二人转表演以两人及多人唱叙演出的“双玩意”和“群唱”为主,也有由演员扮演角色的“单出头”和“拉场戏”形式。“双玩意”表演时,两位演员分任旦、丑行当,载歌载舞,说唱表演。“群唱”则由多位演员分持不同的伴奏乐器,分行当轮递坐唱。二人转以板胡、唢呐、竹板等为伴奏乐器,唱腔音乐十分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之称,常用的曲牌有《胡胡腔》、《喇叭牌子》、《文咳咳》等。其唱词以七言和十言为主,兼有长短句式。表演讲究唱、说、做、舞四功的综合运用,其中唱功讲究“字儿、句儿、味儿、板儿、腔儿、劲儿”,高亢火爆,亲切动听;说功分“说口”、“成口”(亦称“套口”)和“零口”,丑逗旦捧,多用韵白,也有说白和数板,语言风趣幽默;做功(亦称“扮功”)讲究以身段和动作辅助演唱,强调手、眼、身、法、步等功法的综合运用;舞功以跳东北大秧歌舞为主,亦吸收其他民间舞蹈和武打的成分,同时以耍扇子、耍手绢、打手玉子、打大竹板等杂技性绝活穿插其间,造成热闹火爆的舞台效果。
  20世纪初二人转流入通辽地区,至今已有百年。通辽地区二人转在表演上吸收蒙古族舞步,音乐上则将蒙古族民歌曲调糅入唱腔,形成自己独具的特色。它一方面继承了《蓝桥会》、《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李翠莲盘道》、《梁赛金擀面》、《燕青卖线》、《白玉楼画画》等东北二人转的传统曲目,一方面又创作出具有草原特点的《雁飞高原》、《射箭选手》等新作品,展示出动人的草原民族风情。目前通辽地区的二人转后继乏人,有消亡的危险,急需保护。

东北二人转分布在科尔沁地区的城乡及周边的旗县市区。1909年,东北军阀张作霖在科尔沁区建立了地段窝堡(三义堂),大量汉人移民来此开荒种地,同时带来了起源于东北的民间艺术“二人转”。

流传于科尔沁地区的东北二人转融合了蒙古族的“安代”音乐,伴奏乐器主要有锣鼓、二胡、唢呐和竹板。 “二人转”有两人表演,要求演员“唱、说、做、舞”功夫皆佳,歌唱和舞蹈浑然一体。经过三代艺人的口耳相传保留的主要段子有《蓝桥》、《西厢》、《包公赔情》、《瘸腿财神》等。

东北二人转在科尔沁地区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当地曾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成为当地民众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食粮。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上一篇:【曲艺】好来宝​(通辽市)

下一篇:【传统戏剧】巴林皮影(通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