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川剧(重庆市)传承人:周继培
2017-04-29 13:16
周继培出生于1928年,本名周华德,原籍四川达县,自小家境贫寒,4岁丧父,8岁母亲改嫁,和外婆生活在一起。小华德很小就开始在钟表铺当学徒,不仅修理钟表,还接触到了留声机,业务时间利用留声机听了一些京剧唱片,于是对川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加上天生拥有一副好嗓子,人也聪明好学,很多曲子一听就会,过耳不忘,而且唱起来有板有眼,被票友们发掘,就把小华德推荐给了川剧戏班子,每个礼拜六跟着去唱几段,慢慢就入了行。
小华德凭借对川剧特有的灵性和慧根,后来又被推荐给川剧老生行泰斗贾培之,贾培之历来收徒谨慎,自然不肯轻易收徒。在听了小华德清脆嘹亮的童声演唱,了解了他的凄苦身世后,贾培之欣然答应收下了这个小徒弟,并为其更名,将周华德改为周继培,显然已把他定位为自己的“衣钵传人”了。事实证明,贾培之一生诲人不倦,向他学艺的人不在少数,只有周继培是贾培之老师唯一的“入室弟子”。
那时候拜师学艺有见面送礼的习俗,周继培不仅无力送礼,就连自身的衣食住都要老师负担,自1941年拜师后,周继培成了贾培之的家庭成员之一,老师不仅在生活上对他关怀备至,在技艺上更是一丝不苟,竭尽全力。跟着学习不久就让他登台演出,并担任主角,记得有次演出的剧目是《长生殿》,戏到中场,贾培之发现周继培饰演的唐明皇站立的位置不对,便从“打杂师”手里拿中拿过小茶壶,借上场给演员“饮场”(旧时,古人可以在表演过程中喝水,谓之饮场)之机,提醒周继培纠正。台下观众一见“饮场”的竟然是贾培之,全场响起了掌声。周继培被突如其来的掌声弄得惊慌失措,把接下来的台词给忘记了,只见老师连忙低声提词“但见她,但见她”。贾培之嗓音异常洪亮,虽然低声连最后一排观众都能听得见,于是台下又响起了掌声。师徒之间,情同父子,亲逾骨肉。直到今天,只要一提起恩师贾培之,周继培的感激敬爱之情还是溢于言表。
经名师指点,周继培学到了贾门下的《马房放奎》、《古城会》、《伯牙碎琴》、《渡芦》、《挑袍》、《空城计》等诸多好剧,唱腔功力倍增,代表作《马房放奎》、《伯牙碎琴》等被多次录制成唱片和磁带。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对川剧的热爱,周继培成了重庆川剧界举足轻重的须生和小生演员,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经典生角形象。
作为重庆川剧界重要的一员,周继培不仅有幸参加了重庆川剧界1953年赴朝鲜慰问志愿军演出活动,还曾进中南海,为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表演川剧,现在周继培家中仍挂着当时演出后和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合影,提起这次经历,88高龄的周继培仍记忆犹新,兴奋不已。
对于周继培来说,平生最大夙愿,就是希望看到更多的年轻人学习传承川剧,能静下心来听一听川剧,发自内心地爱上川剧,然后不顾一切地投身到川剧表演事业中去。同时,也有一批懂得川剧的观众欣赏川剧,共同将川剧振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