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龙灯彩扎工艺(重庆市)传承人:周健
2017-04-29 12:16
周健出身扎龙世家,他的爷爷周筠安是铜梁有名的扎龙高手,1990年还被原县政府授予“农村技师”称号。父亲周生超和叔叔周生全子承父业,继承了周家的扎龙事业,两人都被评为“铜梁县民间工艺美术家”。到了周健这一代,其兄周合平,也继承了父辈衣钵,以扎龙为业。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周健从小就对制作民间工艺品产生了浓厚兴趣。1983年,12岁的周健跟着爷爷开始学扎龙。1988年,周健又拜工艺美术大师蒋玉霖为师。集众家之长,周健的扎龙技艺有了极大提升。同年,周健成立新艺龙灯彩扎厂,并逐步成长为铜梁规模最大的龙灯制作企业,2012年获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人死艺亦亡,绝活成绝唱。自古以来,多少传统技艺因后继无人,消逝在一片遗憾声中。周健说,除了传承人,传统工艺更要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创新才能持续焕发生命力。
“我经常到各省市参观学习,借鉴各地的扎龙技巧,不断改进自己的扎龙工艺。”周健在注重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非常注重立意创新。他不仅研发了大蠕龙、竞技龙、火龙、稻草龙、荷花龙等数百种龙舞制品,而且还开发出了便于携带、能收能叠、可挂可玩的小蠕龙,以及能装能拆、适宜室内装饰的华表龙柱。
1994年5月,周健研发的竞技龙具被确定为全国大赛的标准龙具,这一标准一直沿用至今。铜梁舞龙队带着周健扎制的龙走南闯北,参加各种龙舞大赛,捧回一个又个的奖杯。
1999年,周健一生难忘。这一年,他扎制的铜梁龙参加了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周健也跟随舞龙队来到北京为表演做后勤工作。当9条50米长的铜梁龙以排山倒海、气贯长虹之势进入天安门前主表演区时,周健难掩内心的激动。“当时是既兴奋,又感到压力万分。总担心哪里没做好,害怕哪个环节出问题。所幸的是,一切安好。”周健还清晰得记得当时的心情。
周健说,为了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他们花了半年时间扎了几十条龙,最后到天安门前表演的是9条龙和2只凤凰。最后,龙舞表演受到了普遍称赞。当他研制的凤凰在天安门广场翩翩起舞时,被人民日报誉为“华夏第一凤”。
创新永无止境。周健不断挑战自己。2003年,他又扎制了一条长150米,需要75人才能舞动的“世界第一龙”。
谈到工艺创新,周健说,他在民间传统工艺中贯注了现代审美意识,力求将古朴之风与现代美感融为一体。他制作的彩扎系列制品,种类多,工艺精湛,型号规格齐全,满足了各类客户的不同需求。
如今,周健已成为中国龙灯艺术扎制的集大成者,是重庆市“铜梁龙灯彩扎工艺”非遗传承人。2007年被授予“重庆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4年成为“重庆市首席技师工作室”负责人。他的企业现有民间工艺师、工艺大师100余人,带动了周围几十农民增收致富。龙灯制品还带动了铜梁其他产业发展,并对提高铜梁的社会知名度起到积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