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面塑(镇江市)传承人:符国俊
2020-06-16 12:59
【传承人简介】
符国俊(1948年1月--),2019年2月2日入选镇江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代表性传承人。
符国俊1948年出生于我镇后庄村一个贫苦人家,从小就爱好绘画,迫干生计,20岁时就学做了一名泥瓦工,泥瓦工的活又又累,但符国俊往往能从苦中取乐,那时人们建造房屋都很讲究忌,厘上的一根横梁总得上龙风呈样的图案以示吉利,因为龙和风向来是被人们寄千幸福畅想的吉样物符国俊总是全部包这套活,凭着大的想象和发挥,把这些游龙飞风描绘得栩桶如生!当时,面塑在我市开始风行,乡村城镇的角落随时可见的“糖人人富格人家长者做寿用的供品,寿桃上的寿星、八仙等都属于面里注小塘西的孙扣宝便是当地颜有名气的面塑艺人,他捏啥象,捏出的人和动物形神皆备、呼之欲出,其技艺可谓是炉火纯青,符国俊当时就拜孙扣宝为师,向他学习面塑艺术,搞面塑的原料只有面团,工具也只有剪刀、批刀、子、滚针之类,仅采用红、黄、蓝、黑,白五色,但必须有恰到好处的捏、提、压、拍、滚、贴等手上功夫,错一不可,在孙师傅的精心指导下符国俊很快就掌握了要领,并以全部的热情投入其中,闲时捏,忙时也捏高兴时捏,苦恼时也捏。
符国俊如此痴迷于面塑创作纯粹是兴趣使然,他从未想过出名,更未想到过靠面塑来改变他人生的轨迹。然而幸运之神总是悄悄降临,接而来的荣誉,几乎让他猝不及防。1990年,江苏省举行了首届民间美术博览会,旨在挖据民间艺术瑰宝,弘扬群众文化,并委托当地的文化站充当伯乐,寻找这些活跃在民间的千里马。于是符国俊顺理成章被推荐了上去,博览会上,他的作品以浓重的民间风味吸引了诸多参展者,得到了一致好评:次年9月,他受邀前去参加了中国第二届民间艺术节、山西省国际锣鼓节。在观看了气势磅礴的“山西威风锣鼓”后,符国俊当即创作了面塑“威风锣鼓”,那逼真的造型、亮丽的色彩及从中溢露出的宏大之气博得了人们的喝彩符国俊老先生对于传承面塑的决心始终体现在行动当中,他热衷公益行动,每周五坚持义务去丹风小学教授学生而塑技法,春夏秋冬风雨无阻,符国俊老先生经常说到: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只有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才能使面塑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得以世代相传,不断流、不泯灭、不消亡,在自然淘汰中逐渐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传承的第一义是习得,即通过传习而获得:第二义是创新或发明,即在前人所传授的知识或技能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所发明有所创新,使传承的知识或技艺因创新和发明而有所增益,所以必须做到持之以恒的言传身教才能将面塑的技艺传承下去。
符琨鹏作为符国俊老先生面塑的传承人,也时刻谨记师傅的教诲,他不仅每天起早练习面塑的造型、上色等内容,将传统面塑熟记于心,还经常制作小朋友们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送给他们,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平时空闲的时间,他经常照着神话人物的图片用泥土塑造,或者用木块雕刻,现在他能够独自熟练的制作各种面塑作品。在导墅镇每次举办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中,符国俊老先生总是带着符琨鹏辗转导墅各中学进行面塑制作展示,他们用实际行动让这一门濒临失传的手艺又重新活在了当代人的心中,使面塑能够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