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马灯舞(连云港市)传承人:徐保友
2020-06-11 11:04
【传承人简介】
徐保友(1952.01——),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马灯舞代表性传承人。
13岁时参加跑马灯演出,一直跑头马而著称,被人喻为“草上飞,为第四代传承人。在解放战争期间曾多次为解放军演出过,受到陈士榘将军和指战员的热烈欢迎。全国解放后,他带队在山东省临沂地区的演出中获民间艺术优秀奖;22岁参加跑马灯演出;1983年带领跑马灯参加连云港市民间文艺汇演并在连云港市民间艺术表演中荣获表演奖;2006年3月底跑马灯整理成形,开始排练,4月29日初具规模并正式演出。以后每场演出必参加,从不漏场。
晚年致力于跑马灯的艺术指导工作,为新形势下跑马灯的继承发展和开拓创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马灯舞》是分为大场和小场进行演出,大场参加人数17人,小场也有40人,加上乐队人员达60余人。大场演出共有六盏灯、五匹马、五马夫、指挥旗共17人。在1小时的演变中队员已是汗流浃背,气势、威武都写在脸上,观众的心也跟随他们时而悬空紧张,时而拍手称快,一张一弛,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大场灯、马卒的表演结束,小场拉开帷幕,在金兵败退后的中原大地上,老百姓欢天喜地地走出家门,喜迎获胜归来的将士们,40多人各有角色,汇聚当地富有特色的各种表演形式。用浓郁欢快的民间小调(小放牛)、唢呐领奏、笛、二胡、板胡(八人伴奏)扭秧歌、打花鞭、跑旱船、桃花挑、坐竹椅、担嘏子挑子(旧时锔锅)等,手持花扇、手绢,身着艳丽的服饰、头戴红花扭动腰身,载歌载舞,浅吟低唱,或夸张嬉戏,各种富有戏剧色彩的情节,让人轻松而愉悦,凡农村风俗表演应有尽有,宛如一幅绕场流动的明丽天然、生动活泼的风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