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永城吹打(重庆市)传承人:刘道荣
2017-04-27 13:19
刘道荣,男,68岁,重庆市綦江县人,永城吹打传承人。
作为刘家班第16 代传人,刘道荣从10 岁开始练习唢呐,他的父亲刘应奎是一名善解音律的晚清秀才,是当时綦江西线“马蜂派”的代表人物。受父亲影响,在学习吹唢呐的同时,刘道荣还学会了钹、锣、鼓、镲等乐器的打击技巧。当然,这其中最难学的还是吹唢呐。
吹奏唢呐往往比较费气,音调越高耗的气量就越大,所以要求演奏者必须拥有很强的肺活量。为了能够有足够的气量,刘道荣当时想了很多办法:跑步、爬山、游泳、憋气……甚至用嘴含着吸管大小的麦秆对着一碗水不停呼气。后来,他慢慢地摸索出了一套“循环换气法”,在演奏的间隙换气,这样的吹奏使得气息饱满不息,可以使乐音不间断地长时间延续,全曲一气呵成,令听者大呼过瘾。
除了换气,吹奏唢呐还需要指法的配合。因为唢呐的锥形管上的八个孔组成了八个不同的音孔,吹奏时要用手指把音孔完全按满。倘若音孔按不严实,发出的声音往往就不准。因此,按捏音孔的指法,也成了一门学问。平时,我们的中指和无名指,一根动则另一根也会跟着动,为了控制这两根手指能够单独活动,刘道荣在训练时用一根绳子将自己的无名指与小指绑住,以此来分开无名指与中指的集体活动。这样的“捆绑式”练习,刘道荣坚持了半年,才基本上能很好地控制两根手指在唢呐上的位置。
多彩的调音,造就了唢呐的丰富全面,同时也增加了练习吹奏唢呐的难度。在练习过程中,刘道荣利用唢呐几乎能演奏所有管乐的音律,甚至能模仿人的唱腔、鸟的鸣叫、马的蹄声等奇妙的声音。把唢呐的几个部分拆开吹奏,还能分别模仿不同的人物角色。
技有所长之后,刘道荣除了参加乡邻的红白事刘道荣带领刘家班获得了重庆市民族器乐集成和市音乐家协会大奖。1988 年,刘家班参加了《綦河春》第一部、《重庆人》第二部、《社会瞭望》第三部等电视片的拍摄。在1989 年中国民族集成志书评选上,刘家班获得了由四川省文化厅、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省会分会等几个单位颁发的大奖。
2007 年5 月,以刘家班为主体的永城吹打入选了重庆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道荣被指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8 年6 月,国务院批准永城吹打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2005 年10 月,永城刘家班更是被中宣部、文化部命名为“文化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