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介】

 据《蒙古风俗鉴》记载,古代蒙古人在生活中早已很注重刺绣艺术,且世代传承广泛应用。如他们的帽子、蒙古袍边饰、靴子以及荷包、摔跤服、蒙古包等等都有精彩的刺绣。 枕头顶俗称“枕头堵”,是绣着吉祥纹样的枕头顶绣片,作为枕头装饰。图形内容为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人、马、牛、羊、十二生肖、花卉、植物等。郭尔罗斯的蒙古族枕头顶刺绣,吸收了汉、满等其他民族刺绣的精湛技艺,制作精美、风格独特,有其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 蒙古族制作枕头顶的刺绣方法通常有缠绕、直刺、刻绣、暗缝、摹绣等多种方式。刺绣图案的内容、大小及颜色,因枕头使用者的年龄、性别及喜好不同而不同。在郭尔罗斯婚俗中,一般由子女双全的年长者为新婚夫妇刺绣赠送。是亲人的珍贵社品,新人的心爱之物。许多蒙古族女性一生都将此珍藏,极为爱惜。主要有犄纹、鸟兽、五畜、各种花卉、哈木尔 (如意或云头)以及各种几何图形纹样等图案,种类繁多、色彩丰富,象征着吉祥、喜庆、平安、和谐。 我国远在战国时代就有“高枕而卧,国必无忧”之说。当时,中原地区出现了布枕、木枕、磁枕、竹枕等。《蒙古风俗鉴》中谈到“自周、唐以来汉族的织锦缎就已传入蒙古地区, 蒙古族结合自己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不断向中原地区学习了刺绣艺术,创造了适合自己民族需要的枕头以及其他用品、用具”。

可见,作为枕头以及服装的材料,织锦的锦纹如瑰丽的云彩,富有装饰性的图案自古就对蒙古族的刺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外,前苏联的契列诺娃在《鹿石分布的西界及其文化民族属性问题》一文中也谈到 “杉针形脊椎和肋骨图案,有时甚至呈细线五角形,在西伯利亚和亚洲中部萨满教服装上绣有这种图案。这些绣花渊源古老是没有什么疑问”。可见,蒙古族萨满教的各式绣花也是比较盛行,且影响较大。 古代,蒙古族古老的刺绣艺术不仅在群众中广为流行,而且位居统治阶级上层社会的人员也十分喜爱。

蒙元时期,蒙古族刺绣艺术发展较快,以至盛行。《元朝的手工业》一文指出元朝政府机构中设有绣局、纹锦局、鞍子局等机构,这些都与刺绣艺术有关,可见对刺绣的重视。元代的刺绣极为丰富,是蒙古族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云锦曾盛于明清。北元时期,蒙汉族之间通过互市贸易和互相赠送礼品,蒙古人不断地接触汉族的云锦和织绣的高雅艺术,使蒙古族的刺绣不断丰富、发展。 明清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喇嘛教盛行于蒙古地区。妇女中刺绣水平较高者,花费很多时间刺绣佛像,优秀者送入西藏,献给达赖喇嘛,或送召庙中作“唐嘎”挂起来,因此,西藏式的“唐嘎”艺术,清朝时期更为盛行,各寺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如今,在一些蒙古族地区的喇嘛庙中还有形式多样的“唐嘎”艺术,多用贴花的方法制作,色彩艳丽,追求金碧辉煌的效果。 清朝时,北方的蒙古族王公经常来往于北京。满族的服饰和各种刺绣饰品在蒙古族中也广为流行。清朝皇帝也不断以绣花荷包等物赏给蒙古王公。郭尔罗斯的枕头顶刺绣从这一时期开始快速发展,并在民间盛行。 “枕头顶”刺绣多采用平绣,因使用的人群和形制大小的不同又分为:大枕顶、偏枕顶、小枕顶、象形枕顶等。 大枕顶,多为正方形,长、宽为18厘米,也有长达20厘米的较为宽扁的样式,适用于较大的枕头。多以大红、天蓝为底色,用料朴实、结实耐用。也常用黑、蓝布做镶边,宽窄为3厘米左右,通常要根据布料盈余情况进行边宽调整,用明线缝制于绣片边缘,四角多为直角或圆角,和底色色彩搭配合理。既起到了保护绣片边缘的作用,又烘托了绣片的纹样。底料多以单色棉布为主,个别也喜用花色棉布、花纹缎面和素色缎面作为陪衬,构思巧妙。用艳丽的棉线手工绣制,绣制时,郭尔罗斯蒙古族群众较多喜爱梅花、牡丹、莲花、桃、佛手等生活中常见的花卉图案,还有蝴蝶、金鱼、喜鹊、兔子、猫、鹿、鹤等寓意吉祥的动物纹样,组成单一、双重和多重的寓意形式。画面疏密有度,组合形式简朴大方。创作者的构图简单朴拙,形式多样,选题的寓意丰富,在丰富的想象和精堪的工艺中融入了浓厚的情感和美好愿望。如,象征甜蜜爱情、婚姻美满的“蝶恋花”;寓意雍容华贵、繁荣昌盛的“富贵牡丹”;隐喻男女交合、生殖崇拜意向的“鱼戏莲”和“喜鹊登梅”;还有“飞鸟闹春”“耄耋富贵”“福寿富贵”等的传统意形象,构图对称,寓意吉祥。在同一绣片中,还出现鹿、鹤、莲花蓬、莲芦苇构成的具有双重意象的花样,“鹿”和“鹤”组成寓意长寿健康的“鹿鹤同春”,同时“鹿”即“路”,“莲”即“连”,芦苇草因为连棵生长,“连棵”即取谐音“连科”组成了象征科举及第和仕途顺利的“一路连科”,同时配以有花样的缎面做底料,明绣的凸起棉线花纹和底色花纹交相呼应,想像丰富且独具匠心。在民间,有的一副枕顶刺绣纹样对称相同,互为呼应;也有的一副枕顶纹样各不相同,总之,众多的大枕顶图案丰富,色彩艳丽,刺绣工艺精细,既增强了感情寓意又富有情趣和变化。  偏枕顶,形为长方形,大小为长20厘米左右,宽为9厘米,约为大枕顶枕头宽度的一半,用于较为扁长的枕头底色、图案、亦丰富多彩。 小枕顶,多为儿童使用,长为14厘米左右,宽在7厘米以上,镶边1厘米左右,小巧精致。图案有“蝶鸟戏花”“鹊戏牡丹”“蝶恋花”和“吉祥花”等等,都象征一生安康、繁衍生息。 象形枕顶,多为动物头像,为儿童使用的虎头、猪头、牛头等形状的枕头上缝制。造型生动,形象,做工细致逼真,针法多样,有平绣、贴绣、辫绣、打籽绣等都是根据不同的制作需要。寄托了制作者对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护佑之意。郭尔罗斯本部的蒙古族群众,至今亦多绣制这种枕头给儿童使用。2009年10月,查干花镇民间艺人界顺、旭仁其木格被确定为该项目的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她们不仅有着精湛的刺绣技艺,还收藏着一些珍贵的枕头顶刺绣作品,为传承这项传统艺术发挥了作用。 刺绣在蒙古族民间流传已久,是群众喜爱的手工艺制作技术之一,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刺绣的枕头既是一种生活用品,又是一种富有装饰性的艺术品。郭尔罗斯的蒙古族枕头顶刺绣受到了满、汉、锡伯等民族刺绣的影响,作品自然而不造作,朴实而无虚饰,构图严谨多变,题材丰富多彩。其中质朴自然的歌颂了美好生活,体现了当地群众较高的民间艺术风格和审美水平,使人从艺术享受中得到审美教育。 枕头顶是蒙古族群众喜爱的生活用品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遗产价值。对于保持民族生活习俗、继承优秀民间艺术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研究地方民间美术及传统手工艺提供了重要资料,具有丰厚的文化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生活的不断变革,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受到了严重冲击,掌握蒙古族枕头顶刺绣技艺的民间艺人日益年迈,传承人较少。同时,受生活习俗的改变,这种枕头的使用者逐渐减少,枕头顶刺绣已经从大众性技艺成为民间传承困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一篇:【传统技艺】朝鲜族咸菜制作技艺(松原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蒙古族荞面食品加工技艺(松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