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郭尔罗斯查玛舞(松原市)
2020-05-28 10:02
【项目简介】
查玛舞,原是一种以佛教经传故事为内容的蒙古族面具舞蹈。“查玛”,汉译为“打鬼”或“跳鬼”之意,主题是驱鬼除魔有功而成神。“查玛”起源于西藏。公元7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到西藏,与西藏原有的宗教并行传播。
清代统治者深知宗教能使蒙古族化强悍为驯服。所以,在蒙古地区大建寺庙,广泛在蒙古人中传播佛教,仅在郭尔罗斯草原上就先后修建了五大寺庙。1641年,郭尔罗斯草原上建成了第一座寺庙“德寿寺(俗称黑帝庙)”。约在1658年前后,北京“雍和宫”的一位喇嘛来郭尔罗斯传授了“查玛”,制作了面具和道具。1664年,清朝政府拨巨款建成崇化禧宁寺,把德寿寺能跳查玛的喇嘛连同面具一起迁到崇化禧宁寺,当年每逢庙会,人们都从四面八方涌向该寺拜佛,看跳查玛。场面宏大,人山人海,牧民们对表演者高超的技艺赞不绝口。
“查玛”的种类有“依和查玛”,“巴格查玛”,“弥勒查玛”等。查玛的主题是镇邪除魔,传播佛教普渡众生,改恶从善,促成太平盛世的思想。由于教派不同,寺庙规模不一,“ 查玛”的形式大同小异。如萨迦派(俗称花教)、噶举派(俗称白教)、宁玛派(俗称红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各自的“查玛”内容、形式都有所不同。
“查玛”的表演者身穿各式各样的服装、头戴特制的牛、鹿、鹰、羊、鬼脸、蝴蝶、黑白无常等面具登场表演。伴奏的均是吹打乐,乐器有寺庙大号、羊角号、螺号、唢呐、鼓和大钹。道具有兵器和旗幡、罗、伞等,都是根据剧情和角色的特点制作的。
“查玛”这种以演述宗教经传故事为内容的面具舞,人物繁多,形态各异,分“大查玛”(主要指神祗)和“小查玛”(泛指鸟兽及侍从)两大部分。有殿堂舞、米拉佛传舞、寺院舞、大场舞四种表演形式。独舞、双人舞、多人舞、大群舞一应俱全,亦可穿插即兴表演。表演程式化、规范化。舞蹈语汇的运用多以所表演人物的个性划分。一般“大查玛”动作沉毅坚定,庄重徐缓;“小查玛”动作乖巧多变,灵活敏捷。表演时二者相映相衬,各具特色。
查玛舞的历史悠久,从西藏传入郭尔罗斯草原距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查玛传入蒙古族地区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加之蒙古族自身固有的习俗,逐步形成了蒙古族本身的舞蹈风格和特点,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