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郭尔罗斯祈月节(松原市)
2020-05-28 09:59
【项目简介】
在历史进程、自然规律、民族心理的共同变迁中,郭尔罗斯地区产生了祈月节,并发展成为这一区域广大蒙古族群众世代传承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需要生存”和“维护尊严”的驱使下,千百年来主要通过贸易、战争等手段,获得农耕地区的物产和财富,实现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他们在传承古老、优秀的蒙古族传统文化过程中,也向往农耕多物产的幸福生活。因此,世世代代都不断学习和吸收汉、满、锡伯等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为实现与自然环境相和谐、与历史规律相符合、与人类发展相统一,进行着长期实践。郭尔罗斯蒙古族群众最早在生存需求中,发现农耕文化能够补充游牧文化,给民族带来生命的平稳繁衍和生活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性。在逐步转入定居阶段又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他们面对生态环境变化、社会结构变革和生产方式变迁,又受到历史上的“蒙地开垦”
、“文化北移”等深刻影响,在沿袭单一牧业生产的肉食、奶食等民族饮食文化中,逐渐认识和接受了农业生产的粮食、蔬菜,饮食文化开始发生改变。制作和食用馅饼的习俗随之出现。郭尔罗斯民间一直流传着很多描述馅饼的谚语,如
“好马有力气,好男有志气,好饼有香气,好女有运气”、“拍饼要薄皮,做人要厚道”、“拍圆的馅饼好吃,盼圆的月亮好看”、“烧硬柴火的灶烙不了馅饼,长软骨头的人当不了首领”、“好吃不如馅饼”、“馅饼有气要熟,朋友有气该劝”。
清代,曾有位诗人写到:“皮薄如纸可见馅,香胜乳饼不腻人;蒙古馅饼独一味,汉兄食后笑吟吟”。
蒙古族的图腾崇拜和祭祖之礼在十二世纪末和十三世纪初已成为普遍现象。《元史》记载:“其祖宗祭享之礼,割牲奠语,以蒙古巫致祝词,盖俗也”。他们信奉长生天、祭拜日月众神,也崇尚白色而视皎洁、圆满的月亮为上天之圣物。崇尚自然、信奉图腾的蒙古族,自古以祭祀、节庆和萨满活动的形式,予以体现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勇于进取的人生价值观和善于学习、敢于开放、乐于包容的民族精神。白面馅饼的颜色和形状都酷似圆月,郭尔罗斯蒙古族日渐将这种农耕与游牧文化最佳结合的产物视为圆月的象征。郭尔罗斯蒙古族在传承古老的渔猎文化、游牧文化的历史进程中,较早地接触到了中原的农耕文化,并在相互碰撞、交融过程中向往、吸收、珍爱了其优秀的文化内涵和内容。他们在转入半农半牧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有了食用馅饼的文化习俗。馅饼在本地区出现至今,已成为有着三百多年悠久历史的民族美食、传统名点。郭尔罗斯民间馅饼形成的饮食文化在受到自然崇拜、图腾信仰这种古老习俗的深刻影响中,逐渐产生了祈月节。蒙古语称为“萨日特古日勒”,译为“祈盼月亮圆满”。节日礼俗的核心是烙制和品尝馅饼、遥望和祈福新月。
可以说,祈月节起源于蒙古族信奉长生天、崇敬日月神的古老民俗中,产生于渔猎、游牧、农耕三种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郭尔罗斯特定地域里,发展于天人合一、崇尚科学的人文历史和自然环境内,体现了曾为游牧民族的郭尔罗斯蒙古人在历史上追求农耕文化、向往定居生活、渴望民族融合的重要思想倾向,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地域文化和思想遗产,盛行数百年而成为中国东北部特有的民族民间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