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川江号子(重庆市)传承人:曹光裕
2017-04-27 11:54
曹光裕, 男, 44岁, 川江号子传承人。
1981年的时候到船上工作,在曹光裕的回忆中,船工工作强度大,生活也很单调艰苦,只有水面岸边此起彼伏的川江号子,伴随他和工友们的生活,像江水一样平静而执着地前行。
直到1987年,一份来自法国阿维尼翁艺术节的邀请函,让船工们世代传唱的川江号子登上国际舞台的同时,也让曹光裕碰到他的师父——上一代川江号子传承人陈邦贵。“那年法国《世界报》在报道中给我们川江号子的评价是不输于在国际上成名已久的伏尔加船夫曲。”曹光裕说起这段历史有些掩饰不住自豪。
那个年代,年轻的曹光裕每天辛勤劳动、无忧无虑,以为他们口中的川江号子会像以前,伴随着船工们的喜怒哀乐一直延续下去,直到工作的渡口随着重庆桥梁的飞速建设一个个减少,所在的轮渡公司也从鼎盛时期的5000多人,慢慢缩减到500人左右,长江边的号子声也由当年的此起彼伏,渐渐变得稀疏,到最后难觅踪迹。
曹光裕发现,世代传承的川江号子,成了快进博物馆、需要国家专门立项保护的“大熊猫”。“现在的科技和交通越来越发达,在水上用川江号子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曹光裕说,“所以川江号子的价值需要重新发掘,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和喜欢它,川江号子才能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
曹光裕在一场场表演的磨练和与师父长年相伴听到的故事中,对川江号子有了更多的理解。“川江号子来源于劳动,它最终的归宿也必然是劳动中的人。”曹光裕说,“老的唱段,或许会过时,但川江号子里所蕴含的劳动精神、传统,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
在陈邦贵对川江号子总结的基础上,曹光裕认为川江号子中所蕴含与险滩、大河甚至命运搏击的勇气,团队之间无限信任合作的精神,以及唱词中对劳动本质和哲学的感悟,构成了川江号子的“魂”,只要这个“魂”还在,川江号子就不会消亡。
目前身为重庆市交通建设工会挂职副主席的曹光裕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川江号子曲风创新和受众群体的培养上,不仅连续5年向农民工子弟传授川江号子,还在积极参加各类工人活动的同时,创作适合现代工人群体传唱的川江号子新曲目。
“去年重庆市总工会举办了首届主题为时代强音——劳动的脉搏的线上唱歌比赛,激发了很多工人的热情,这可以为像川江号子一样的劳动歌曲培育更多的受众土壤,”曹光裕说,“在培养受众土壤的同时,我们也要创作出更多有灵魂的好作品,没有灵魂就没有精神,没有精神的川江号子只是一段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