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蒙古勒津安代(阜新市)
2020-05-22 14:24
【项目简介】
神奇的蒙古勒津安代产生并流传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明末清初,随着蒙古勒津部的东迁,藏传佛教也传入阜新地区。主要分布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佛寺镇辉特浩绕村、王府镇的舍不歹村、大板镇的衙门村。特别是清道光、光绪年间很是繁荣。那时,蒙古勒津瑞应寺所属8个村,差不多村村都有安代歌手。
安代是表演唱形式,是把歌、舞、踏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以歌舞为主,以蹦、跺、踏为辅。因歌唱、舞蹈、蹦踏跺节奏相当强,所以唱、舞、踏三者合一,紧密相连。
相传科尔沁草原有父女二人相依为命,姑娘突然得了一种怪病,几经医治不见起色,为了安慰女儿,老阿爸甩着手巾,手舞足蹈地唱起来,大伙儿都情不自禁随老阿爸身后甩臂跺脚,少女竟然也尾随众人奋力手舞足蹈,等发现时,病愈如初。这消息不胫而走。以后,人们都仿效这种载方式为患有类似病症的青年妇女人治病,取名“安代”。
在阜新地区流传的“驱邪治病”的“苏怒斯”(心理疗法)安代源远流长。它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由民间安代歌手的代代传承和不断加工、实践,其形式与内容又有所发展和变化。
“苏怒斯”安代有8个程序:即“招引”、“劝导”、“激发”、“联欢”、“问名”、“钻金门”、“送替身”、“隐休”。程序要看病人的情况而定;如果病人体虚不能支持,头几天都是进行两到三个程序,一直到“问名”程序。如果“问名”不成功,则天天重复前5个程序。什么时候“问名”成功了,再接续后3个程序。这样,整个活动(疗程)才算结束。
安代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民间治病的习俗,一种文化空间,经过艺人们的不断探索、创新,逐渐演变成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民俗活动和强身健体的广场舞蹈,极大地满足了蒙古族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
蒙古勒津安代折射出蒙古勒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研究蒙古勒津历史和文化都有一定的价值。2007年,蒙古勒津安代被列入辽宁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